|
2006至2008年的低成長率已是全球數位相機市場常態,但除過去2年加速製造委外的品牌外,原以高自製率為既定策略的品牌業者,亦將重新思考是否需在此類成熟產品繼續投入研發與生產資源,而促使委外模式受到青睞,全球具研製數位相機的業者,除日系廠商與三星外,台廠幾已是不二選擇.
|
|
2004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率首度降至20%以下時,多數國際大品牌市佔率可透過擠壓通路品牌生存空間,持續推升市場佔有率成長,但已有部分日系品牌營運出現虧損.進入2005年,整體市場成長率更降至10%之下,則出現較多大品牌市場佔有率無法成長的窘境,僅佳能(Canon)、索尼、Panasonic、卡西歐、Nikon等廠商可獲利而已.
圖一 台灣DSC產量佔全球比重趨勢
|

|
Source : Digitimes Research,2006年4月
|
2006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率雖可望略微回升,但仍將僅及12%,往後2年更可能降至5%左右,在此情況下,國際品牌大廠市佔率擴展之路將更顯困難,規模經濟效益之追求,也將因此顯得更為重要,而不需持續投入研發與製造資源的委外模式,理當越受青睞。
預估2006年全球前12大數位相機品牌,銷售量增加1,070萬台,其中,委外代工量將增加574萬台,較自製量高出許多.
但在委外趨勢下,2005年消費性數位相機事業仍獲利的4大品牌,除卡西歐外,均採100%自製的供應鏈策略.而2006年除柯達與卡西歐外,佳能與Panasonic至今100%自製數位相機策略未變,三星亦認為若其數位相機銷售量可提高至840萬台,自製率將自2005年的45%提高至70%.
事實上,仔細觀察台廠取得的國際大廠訂單,除柯達、卡西歐與部分惠普機種外,其他多為ODM訂單,端見這些品牌大廠希望能借重台灣數位相機廠商的研發資源,或者補足產品線缺口,或者降低研發投入,而非單純地降低製造成本.
整體而言,2006年台灣數位相機廠全球出貨量比重預估將可超越40%,2007年可望逼近5成,2008年則挑戰50%大關。(75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