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發佈日期:2006/01/19
我國專利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動、植物及生產動、植物之主要生物學方法,不予發明專利。但微生物學之生產方法,不在此限」。換言之,現行專利法僅准許微生物學之生產方法專利,其得受專利之範圍與世界各國相較略為狹隘。目前開放「動植物專利」之保護程度可分為三類,(1) 全面開放動植物專利保護,例如美國、日本、澳洲及韓國等國家;(2) 部分開放動植物專利,但對於限定單一品種之動植物發明,則不予保護,例如英國及大部分歐盟國家;(3)只開放動植物改良方法專利保護,例如我國。目前,在生物科技快速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如果開放動植物專利保護,將使生技產業有更多之商機,並提升我國農業之競爭力。
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成果相當豐碩,例如基因改良的木瓜、番茄、青花菜、馬鈴薯和水稻等,各種技術改良之魚蝦水產,也有許多新品種,此等生物科技蘊藏無限商機,如果給予專利保護,可鼓勵農業生物科技之研發,並將研發成果透過授權而廣泛應用,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於去(94)年8月23日已政策決定開放動植物專利,智慧局已研擬提出修正專利法之相關條文初稿,其中對實驗研究免責及農民免責等亦有相關之配套措施,初步規劃方向如下:
一、對於個人非營利目的之行為,或因研究實驗而實施他人之專利者,都將不受專利權之限制,不僅保障育種家對各種動植物育種之研究,也鼓勵農民、漁民或發明家從事改良之發明。 |
二、因應開放動物、植物專利對農民使用新作物或新品種所生之限制,參酌歐盟關於動植物專利之相關規定,對於農民留種自用的行為,亦不受專利權之限制。而所謂留種自用,是指自古以來農民習慣保留部分當季田間收穫所得之種子,以作為下一季種植或育種等目的之使用,因此,農民購買專利動物或植物或其種子時,其留種自用之行為,不受專利權之限制。例如:農民購買新品種之專利木瓜種子後,所種植長成之木瓜樹及其木瓜,不受專利權之限制,而新的木瓜種子農民亦可栽種、繁衍許多代,均不受專利權之限制。但是農民如果把新的木瓜種子販賣予他人,因已非留種自用,故仍會構成專利權侵權。
三、專利法雖然開放動物專利,但對涉及複製人類之技術發明具有高度倫理道德之爭議,故此等技術仍會以違反「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衛生」為由,而不准取得專利。
面對各國競相投入研發極具商機的動植物及其衍生商業品種之趨勢,我國如早日開放動植物專利,除可鼓勵新品種之研發,增加企業投入研發之誘因外,亦將能吸引更多具競爭力之動植物生技之發明申請專利,擴展我國生技產業領域,提升我國整體生技產業之競爭力。該項修正智慧局將於近期舉辦公聽會,希望各界不吝指教。(107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