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多邊策略與雙邊(區域)策略的抉擇:我國仍宜秉持「多邊為主,雙邊(區域)為輔」的基本策略

瀏覽次數:1609|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佈於 2006年7月2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貿易局
發佈日期:2006/07/26

WTO杜哈談判暫停後最受關切的發展情勢,厥屬雙邊(區域)貿易協定是否取代多邊貿易規範的問題。許多WTO會員可能因為多邊貿易自由化之進展受阻而轉尋雙邊(區域)自由化策略,故近日國內外再次興起多邊策略與雙邊(區域)策略孰輕孰重之熱絡討論。研析此問題,應可就國際與國內發展現況進行觀察。

WTO多邊貿易體系與雙邊(區域)貿易協定之關聯性,始自GATT協定1947年生效當時,按該協定第二十四條明訂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協定相關規範。1990年代為全球推動雙邊(區域)貿易協定之熱潮,依據WTO秘書處之統計,WTO所有會員除蒙古外,均已簽署至少一個雙邊(區域)貿易協定。然而會員間簽署之雙邊(區域)貿易協定,是否符合透明化、進一步自由化及未歧視非簽署會員等規範,半世紀以來在WTO場域一直爭議不休,從而產生目前雙邊(區域)貿易協定與多邊貿易體系間之歧異現象,會員間認為相關規範應進一步澄清與改善,此即為杜哈回合有關區域貿易協定之談判目標。

洽簽雙邊(區域)貿易協定自有其經濟、政治與安全等效益,例如可藉以強化市場進入、促進經濟整合與推動國際結盟等優勢。惟多年來國際經驗顯示,雙邊(區域)貿易協定之談判與執行造成許多國家難以承受之行政負擔,甚至連若干已開發國家亦感吃力,且因此推遲多邊貿易自由化之談判步調。此外,雙邊(區域)貿易協定可能影響諸多現存優惠性貿易協定之功能,所產生之繁瑣原產地規則,更造成國際貿易之額外成本與複雜性。更有甚者,雙邊(區域)貿易協定往往摒棄WTO最惠國待遇之重要原則,其造成之貿易與投資轉向效應勢必威脅全球貿易之平衡發展。

對我國而言,兩岸因素厥為重要考量,以貨品貿易而言,全球貿易亦將因雙邊(區域)貿易協定稅率與最惠國待遇稅率的差距,產生貿易移轉效果,此對於因政治等因素不易與其他國家洽簽優惠貿易協定的我國而言,自屬不利的發展態勢。惟我國對外貿易占全球貿易總值2,多邊貿易自由化如獲得實現,自應屬絕對有利之發展方向,例如倘透過WTO多邊回合談判大幅削減會員的進口關稅,即能縮小雙邊(區域)貿易協定稅率與最惠國待遇稅率的差距,使我國出口產品能在較公平基礎上與其他國家會員產品進行競爭。

多邊貿易規範功能之強化,亦可減緩會員間尋求雙邊方式(例如FTA)處理貿易問題之意念,此對面臨兩岸政治壓力之我國亦具有極為正面之效益。此外,畢竟FTA係WTO Plus,亦即簽署國間之相互承諾事項,勢必超出WTO規範下之義務,從而當我國與特定貿易夥伴展開FTA協商時,因屬雙邊談判性質,對方要求納入其最具貿易利益之事項,誠屬正常且可預見之發展,則對方之要求是否為我方所能承受,宜在推動此一構想前進行完整與審慎之評估。
鑒於台灣國家競爭力之提升,繫乎於持續之國際化,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策略,實可表徵我未來經貿決策應有之方向。此外,雙邊(區域)協定之潛在效益當然不容忽視,特別為推動雙邊(區域)策略係基於具體之經濟、政治或安全考量如獲得認可,當有助於我國在多邊貿易體系扮演更為穩固與重要之角色,雙邊(區域)策略可謂推動多邊策略之重要輔助工具。因此,我國拓展對外經貿關係,仍宜秉持「多邊為主,雙邊(區域)為輔」的基本策略。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