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0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瀏覽次數:71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佈於 2006年9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中華民國95年09月04日

經濟部200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日內即將正式發行。本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分為3篇,第1篇為中小企業現況與發展,共有6章,分由總體經濟社會環境、中小企業之整體表現,以及中小企業的財務、勞動力、貿易投資、紡織業之困境與出路等面向,進行簡明扼要的統計及分析。第2篇包括2個專題,一為中小企業因應歐盟環保規制之挑戰及經濟分析;二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貢獻之評估;第3篇包含兩章,分別是政府之中小企業政策與措施回顧及政府運用於中小企業之資源、中小企業政策之檢視與展望。此外,還附有中小企業相關活動大事紀、中小企業統計表等。本年度仍承續往年製作光碟隨書附贈,提供讀者更方便之使用。

200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因全球經濟景氣回穩,中小企業在2005年的各項重要指標均較2004年上揚,歸納如下:

一、家數為122萬6千家,占全體企業家數比率為97.80,年增率為4.17。
二、就業人數為764萬8千人,占全體就業人數比率為76.93,年增率為1.26。
三、受僱員工人數為504萬7千人,占全體受僱員工人數比率為68.80,年增率為2.94。
四、銷售值為10兆元,占全體企業銷售值比率為29.46,年增率為2.81。
五、內銷值為8兆4,814億元,占全體企業內銷值比率為33.51,年增率為2.45。
六、出口值為1兆5,188億元,占全體企業出口值比率17.60,年增率為4.86。

以下再將各章內容分別扼要簡述:

中小企業財務

2004年中小企業財務狀況較2003年改善,未獲利家數只占35.66,低於2003年的36.90。流動資產小幅增加;基金及長期投資大幅減少;固定資產則下跌。2004年中小企業的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皆較上年增加;公積及盈餘仍呈負值。2004年中小企業的營業成本比率較上一年下降,但營業費用比率卻上升。財務比率方面,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及存貨比率與上年相當;負債淨值比率提高、長期資金比率小降;各項週轉率數值升降互見;各項獲利率均呈正值。

2005年底,台灣一般銀行的總放款餘額(不含海外放款)較2004年底成長7.42,其中對中小企業的放款餘額由2.77兆元略升為2.97兆元,增加7.22;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放款比率亦由17.98升為18.63,增加0.65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勞動力

2005年中小企業雇主為49萬8千人,較上年約減少8萬人,不過,女性雇主比率較上年略微提高,可見女性創業意願逐漸升高。

隨著景氣好轉,2004年全體參與職訓人次較2003年增加約2萬4千人次,達到歷史新高,明顯呈現對人力資源強化的需求,但多數業別中小企業訓練經費比率均較大企業為低。

根據2005年中小企業需求調查報告,發現七成以上企業未訂有鼓勵員工在職訓練的獎勵方案,對於有訂定鼓勵員工在職訓練獎勵方案的企業,大部分獎勵員工培訓的方式為「提供訓練費用補助」及「作為員工升遷的依據之一」,僅有少部分企業是採行「增加薪水或獎金」的方案。

中小企業的貿易投資

台灣中小企業對市場變動的敏感反應及靈活調度,向來是促成台灣經貿發展的要因。在面對全球化、區域整合及兩岸經貿環境之演變,中小企業雖常受制於財務與人才需求,但網際網路的興起及行銷技術的改進,促使銷售規模得以改善,有利尋求並擴充海外市場。為瞭解中小企業對外拓展的最新脈動,尤其是近年國內企業對外貿易及投資趨勢,以及中小企業對外投資及對中國投資現況等,透過對中小企業盈虧廠商之結構及因素,構思對外貿易投資事業的努力方向。在全球化愈趨明顯下,全球逐漸走向競爭激烈的微利時代,面對產業較高度競爭、社會較高失業率及較低經濟成長率挑戰下,「創新」已成為維繫產業與國家競爭力極為關鍵的因素。

傳統產業之困境與出路-以紡織業為例

當今傳統產業的生存,在目前的大環境中,似乎顯得非常艱困。以紡織業為例,過去穩居創匯的龍頭,近1、2年來,已落於電子及通訊業之後。

在此嚴酷考驗下,台灣紡織業上中下游各有不同的因應模式:上游強調有效率的設備,投資大,所需勞工也遠較中、下游少;因此紡織業上游生產仍以台灣為基地。中游的織布廠商生產據點則趨於集中,以行銷網路接近各地市場。下游成衣廠商以建置生產網路為主,生產據點傾向分散,選擇具競爭力的生產國從事製造,策略上以台灣為營運中心,在台灣設計、研發、接單,統籌訂單的分配與客戶服務;並隨著全球區域經濟的發展,至免進口關稅、免配額的國家設廠生產。

此外,全球紡織品的未來趨勢是走向品牌商及通路商之併購,業者必須提升企業競爭力,包括成本、品質、速度及技術,這些均與企業內全球佈局及企業間策略聯盟的能力息息相關,因此企業本身必須強化法令、稅務、行銷等專才。特別強調的是,與國外品牌商合作必須注意人權組織及環保的相關規定。

中小企業因應歐盟環保規制之挑戰及經濟分析

歐盟WEEE指令已於2003年2月正式通過,該指令主要內容包括電機電子物品分類收集、回收、處理行為及使用者資訊提供的規定,其涵蓋範圍共有10大類,超過百項產品。歐盟RoHS指令係伴隨著歐盟WEEE指令一同公告,該指令主要管制電機電子產品中使用重金屬:鉛、鎘、六價鉻、汞、多溴聯苯(PBBs)及多溴化二苯乙醚(PBDEs)等6種化學物質。

自2006年7月1日起,上述歐盟WEEE規範之電子電機設備不得含有此六種有害化學物質;未能遵守此規範之電子電機設備產品將禁止於歐盟各國銷售。這波歐盟環保指令對台灣中小企業之影響以及政府應該採行的因應策略與具體作法,詳載於本書。

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貢獻之評估

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在創造附加價值、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充實財政收入、平衡區域發展、帶動企業家精神、健全分工網絡等方面,對台灣經濟體系有很大的貢獻。

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生產毛額(附加價值)比重達4成以上,高於銷售額的比重,顯示中小企業更擅於創造附加價值。中小企業出口比重雖然有逐年下降趨勢,但帶動生產總額的效果高達2.5倍,尤以製造業對上下游產業所帶動的關聯效果最大。1987年至2005年,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淨增加近138萬人,其中以中小型商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為最多。在稅收方面,約有1/4的稅收來自中小企業,且中小企業每一元銷售額所繳交的稅額約為大企業的2倍,相對稅率高於大企業。各縣市中小企業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達到平衡城鄉發展的結果。

台灣每年新設企業約占整體企業10,且幾乎都是中小企業(2005年為99.74),可見台灣中小企業擁有很強烈的創業家精神。就培育新創事業的搖籃—創育中心來看,其投資可創造近3倍的經濟效益,平均每個育成中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達687人。再就分工網絡來看,不管大企業或中小企業的中間投入,來自中小企業的比率都在提升中,說明中小企業在供應鍊中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中小企業政策

2005年有將近九成八(超過122萬家)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它們是台灣整體經濟體系之基石,但目前面臨包括區域及雙邊經貿結盟快速推展、新巴塞爾資本協定之實施、世界綠色環保潮流、新興經濟勢力崛起及全球產業競爭形態與規則重新改寫、國際油價攀升,以及全球景氣擴張趨緩等眾多挑戰,亟須政府協助營造優質的成長發展環境,以維持中小企業永續成長。

長期以來,政府的中小企業政策主要以營造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中小企業經營體質為主軸,涵蓋經營管理、財務融通、資訊管理、互助合作、研究發展、生產技術、工業安全、污染防治、市場行銷與品質提升等輔導體系。然而,因應全球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與國內產業結構的蛻變,當前中小企業所面對的經營環境較之以往更為嚴峻,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健全經營體質、強化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仍是政府協助中小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方針。

未來中小企業政策仍將在塑造中小企業永續經營優質環境、提升育成輔導機制,建構創新創業經濟社會、運用知識資訊科技,擴大產業群聚效應、強化經營體質,厚植市場競爭優勢,以及完善財務管理能力,擴大資金融通管道等五大面向加強。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