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IRIS²衛星通訊計畫面臨規模、時程與競爭力的三重挑戰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4年11月21日
圖、歐洲IRIS²衛星通訊計畫面臨規模、時程與競爭力的三重挑戰
歐洲正積極推進其具有主權意義的衛星通訊星座計畫IRIS²(彈性、互聯性和安全性的衛星基礎設施),該計畫旨在提供政府、軍事和商業通訊服務,強調歐洲的主權、安全和獨立性。然而,在11月於不來梅舉行的歐洲太空技術博覽會上,與會專家指出,這個計畫可能面臨「為時已晚、規模不足」的挑戰。與SpaceX已部署約6,000顆Starlink衛星相比,IRIS²的發展進程和規模確實令人擔憂。
根據歐盟執委會10月31日公布的最新規劃,IRIS²計畫將由SpaceRISE聯盟主導,預計在2030年前部署290顆衛星。這個時程較原先規劃的2027年全球服務、2025年開始發射衛星的目標有所延後。同時,該計畫還面臨成本超出預期的問題。在SpaceX持續擴大規模、中國衛星星座計畫逐步展開的背景下,IRIS²計畫的競爭力和時效性受到關注。
產業專家普遍認同IRIS²在政府和軍事用途上的必要性。ATLAS太空營運公司成長總監(CGO) T.I. Weintraub指出,到2030年IRIS²投入營運時,SpaceX的衛星數量可能已達12,000顆,在規模經濟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雖然在商業競爭力上可能落後,但從主權安全角度來看,歐洲不能完全依賴由私人企業控制的通訊網路。
在創新文化方面,歐洲與美國存在明顯差異。Rivada太空網絡公司首專案長(CPO) Clemens Kaiser強調,矽谷的創新文化允許多次嘗試和失敗,這促進了技術進步。相比之下,歐洲的保守態度和對失敗的低容忍度,限制了創新的速度和深度。美國企業能夠更快做出決策,政府和商業部門的協同也更為緊密。
IRIS²面臨的另一個重要挑戰是衛星終端的標準化和可負擔性。歐洲太空總署(ESA)高級顧問Michael Witting指出,要使終端設備在成本、尺寸和功耗等方面滿足各類終端用戶的需求,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這涉及私人用戶、汽車、航空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場景。
Kaiser進一步指出,IRIS²計畫涉及的利害關係者和客戶眾多,各方對系統的期望不一,這可能導致項目進一步延遲。如何在滿足多方需求的同時保持項目的可行性,成為一個關鍵挑戰。這種複雜的利益相關者結構,反映了歐洲公私合作模式的特點。
在技術創新方面,SpaceX等民間營運商正在推動衛星通訊技術的快速迭代,包括直接對終端設備的創新。相比之下,歐洲在生產規模化和風險承擔文化方面相對保守,這影響了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如何加快創新步伐,成為IRIS²計畫面臨的重要課題。
挑戰來自不同面向
從產業生態系統來看,歐洲需要在衛星和地面系統的標準化方面取得突破。這不僅關係到技術的互操作性,也影響到整個系統的部署效率和成本控制。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對於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和促進創新至關重要。
在商業模式方面,IRIS²計畫強調公私合作,試圖平衡政府需求和商業可行性。然而,面對已經建立規模優勢的商業衛星星座,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實現商業競爭力,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發展自主的衛星通訊系統對歐洲具有戰略意義。這不僅關係到通訊安全,也涉及產業競爭力和技術主權。如何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IRIS²計畫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時間壓力也是IRIS²面臨的重要挑戰。隨著全球衛星通訊市場快速發展,2030年的部署目標可能使歐洲錯失重要的市場機遇。如何在確保品質的同時加快發展進程,需要決策者認真權衡。
歐洲IRIS²計畫的發展現狀,它面臨著規模、時效、創新文化和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要實現預期目標,歐洲需要在保持技術主權的同時,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培育更具活力的創新文化,並建立高效的公私合作模式。這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思維方式和體制的創新。IRIS²計畫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歐洲在全球衛星通訊領域的競爭力。(1480字;圖1)
參考資料:
Europe's IRIS² constellation faces challenges of timing, scaling and competition. SpaceNews. 2024/11/19.
IRIS²: The new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aimed at ensuring communications autonomy for the EU. TechXplore. 2024/11/06.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