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救援Intel 將是台灣半導體業無法承受之重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劉佩真 發表於 2025年3月31日

圖、台積電救援Intel 將是台灣半導體業無法承受之重
原先市場對於台積電赴美擴大投資1,000億美元,對於台灣半導體業的負面影響迄今遲遲無法完全釋懷,但相信台積電此舉已經是權衡考量所有川普總統各項政策下所作出必要的選擇,至少認為短期內美方應不至於這麼快再對台積電施壓;未料2025年3月中旬路透社的一則訊息,再次震撼市場,也就是台積電已向大客戶Nvidia、AMD、Broadcom、Qualcomm等美國晶片大廠提議,共同組成合資企業,一同經營Intel的晶圓製造事業,由台積電負責Intel的晶圓代工部門營運,此則是我國半導體界乃至於台灣最不願意觸碰到的議題,畢竟台積電救援Intel,不論是對於公司或是台灣半導體業,將是無法承受之重,主要係因過程中台積電的關鍵技術機密是否能完全不外洩充滿風險,況且扶植自身的競爭對手中長期僅會有搶食自家訂單的挑戰,甚至目前台積電已是出現多條戰線的局面,包括深耕台灣、赴美投資共計1,650億美元、日本與德國建廠需如期,現在又多出經營Intel的晶圓製造事業,恐讓台積電疲於奔命。
當然若台積電組隊搶救Intel事業的新聞屬實,想必背後勢必是承受產業競爭外相當大的壓力,例如美國以反壟斷的議題威嚇,或是美方以控制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設備(包括長臂管轄至荷蘭、日本等)、EDA、核心關鍵晶片等生產要素。美方若再鏈結美方認定AI已是各國重要戰略物資,且也要將晶片製造全部移回美國,藉此穩固美國在AI世代全球霸權的地位,則可相當清楚美方的戰略,完全整控台積電將是重要的環節之一,故可想見美國川普總統對於台積電正在施展連環計。
面對美國毫不遮掩期望快速佔有台積電的先進製程量產之優勢,甚至不惜釋放出促成台積電與Intel合資等掠奪式的風聲,我國政府也展開回應,包括2025年2月14日賴總統召開國安高峰會議,針對台美關係、半導體產業與兩岸關係三面向提出策略,特別針對半導體產業,將拋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主要是著重於台灣和美國等民主夥伴共同致力於打造更具韌性、多元化的半導體供應鏈,並運用尖端半導體的優勢,建立AI晶片產業鏈全球聯盟,以及高階晶片關聯產業民主供應鏈;顯然台灣是期望藉由充分與美方的合作,且遵守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或AI相關管制,並藉由我國半導體業的製造強向,協助美方穩固於AI的權威地位。
然而美國的訴求已相當明確,將以對台灣半導體業課徵關稅的方式逼迫台系業者供應鏈往美國移動,當然台積電為首的大聯盟主要目標,同時也期望台積電在美國建廠不僅止於亞利桑那州的三個廠房,甚或是建立先進封裝廠。其次更額外希望運用台積電的功力加持Intel,讓其先進製程能擔負起美國製造的重責大任。
事實上,台積電被迫入主Intel,其實實務上也有相當的困難,主要係因兩家企業在製程架構、經營模式、文化有明顯差異,救援Intel台積電需耗費相當精力;同時台積電與Intel合作不利之處明顯包括技術外流風險,威脅領先地位、雙方製程技術差異大,技術移植需耗時調整,恐影響台積電研發資源配置、破壞「純代工」商業模式,影響客戶信任、政治壓力下的戰略被動性、長期競爭格局改變等,顯然台積電將陷入困境、Intel也存在內部反對聲浪,況且外部也恐面臨反壟斷問題。
整體而言,不論是加碼於美國的投資或是未來川普總統仍如期對台灣半導體業課徵關稅,台積電皆可運用其無可取代的地位,讓增加的成本由客戶來共同分攤,此也是先前魏哲家董事長曾在法說會中表達的意思,況且僅要台積電還是最先進製程的唯一供應商,則美國廠房的產能利用率仍可有機會維持於高檔。但若台積電與Intel合資,則恐讓護國神山的競爭力潰堤,畢竟其不但有技術外流的危機,且協助競爭對手擺脫營運危機,則反而讓自己身陷危機,則Intel就會於最短時間成為分食台積電訂單的最大對手,顯然此合資事業對於我國護國神山毫無利益可圖,此也可從2024年台積電為魏哲家董事長於法說會中一口回絕不收購Intel的回應可窺探之中的深意,畢竟在美方目前強勢主導國際與產業運作遊戲下,盡量避開合資的此種模糊可被操控的地帶,才能規避未來不可測的風險,獨資下的投資對台積電來說才可擁有完全的主控權。(1585字;圖1)
作者資訊:
劉佩真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參考資料:
台積成美積第一步 後面還有大風險? TVBS新聞台。2025/03/12。
《科技島的奇蹟》「美積電」還不夠?!爆迫救英特爾 台積棋子?棄子?壹電視。2025/03/17。
川普自行加碼台積電投資金額 學者分析有2種意涵。央廣。2025/03/18。
《台積電出手救英特爾 最好vs.最壞的打算?》。非凡新聞台。2025/03/19。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