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台日科技政策交流紀要:地緣政治與氣候變遷下的科技政策

瀏覽次數:709|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謝采燁 發佈於 2025年9月1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台日科技政策交流紀要:地緣政治與氣候變遷下的科技政策

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劇烈動盪與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時代,科技政策如何同時兼顧長期戰略與社會韌性,成為各國智庫與決策者無法迴避的課題。近期與三菱日聯研究顧問公司(MURC)的交流,針對「氣候變遷與防災創新」議題展開探討,揭示了兩國在文化與制度上的差異,也帶來了許多值得作為參照學習的啟示。

全球關注的議題──氣候變遷與防災,日本作為受災自治體的課題,最常被提出的是「組織、人員與體制」方面的問題。日本的防災體系強調「公助有限、共助必要」,亦即政府無法包辦所有責任,必須透過地方社區、企業與大學協同合作,建立清晰的分工架構。但即便是地方防災自治團體也會面臨包括人員缺乏災害應對經驗、因自治體規模較小而導致的人力不足,以及自治體內部協調不佳等困境。

此外,還有「物資」、「裝備器材」、「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問題,尤其在「資訊」方面,存在災害對策本部與現場之間資訊共享不足,以及對災民的訊息發布不充分等課題。另一方面,日本在提升公民防災意識的過程中也面臨挑戰,日本社會對資訊正確性要求極高,這使得官方在進行風險溝通時格外謹慎,導致防災資訊傳遞更加困難,間接影響了全民意識的提升。

有鑑於此,MURC指出有必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機制與工具,讓即使缺乏災害應對經驗的職員,也能根據過去災害的經驗在災害發生時順利執行必要的支援工作。同時,地方政府也應事先進行災害應變的模擬與演練,以便在自身遭遇災害時能快速行動,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災害應對能力。日本每年的「防災之日」也正是提升公民防災意識的具體實踐,藉由全國性的避難演練活動,將防災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並強化跨部門、跨層級的協作模式,展現了社會韌性建構的實際成果。

氣候變遷的挑戰提醒著雙方科技政策的制定不再只是技術或數據問題,更與文化、社會和制度設計密不可分。

從專家在會議的說明結合日本的經驗顯示,災害應對的技能往往需要實際的災害經驗才能真正養成,即便是參考的數據分析結果也能彌補無實際的受災經驗造成應對能力上顯著的差異。

日本的防災模式亦能提供台灣借鏡,特別是在如何將防災意識與教育制度結合、進而推動產業化方面,對我國相當具有參考價值。除建立一套標準化的災害應變機制與工具,讓缺乏實戰經驗的基層人員,仍能依循明確流程執行必要支援工作,減少臨場混亂外。地方政府宜定期規劃並實施跨部門、跨層級的模擬與演練,以確保在遭遇重大災害時,能迅速啟動應變行動並強化整體防災體系之韌性。透過制度化的全國性防災演練與社區參與機制,深化公民防災意識,並促進中央、地方與民間之間的協力合作,藉此建構更具持續性與整合性的社會防災韌性。(1056字;圖1)


參考資料:
防災減災・レジリエンス・安全。MUFG
防災・リスクマネジメント研究室のご案内。MUFG
令和6年能登半島地震における自治体間の支援体制に関する実態調査。MUFG. 2024/11/0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