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延鵬律師第二本智慧財產權運用專書於去年11月出版了[1],書中除收納週三發表於工商時報「智財管理」專欄的100篇文章外,更以三篇學術論文,包括中國知識產權戰略初探、台灣企業經營之全球化與台灣法制、台灣研發機構智財營運模式,當成新書申論總結。本書除可當成《虎與狐的智慧力》[2]之智慧資源規劃(IRP)架構的延伸闡述外,亦從智慧財產的戰術與戰略觀點,針對不同時事議題進行討論與評析,文字簡潔不拖泥帶水,值得推薦。
暫且不論台灣產、官、學、研各界對於周律師相關觀點的支持與反對,閱讀周律師文章與思考其文字譴詞,有助於此領域後進者於在其多年智權與法務實務經驗上,累積自身對於專利商品化、專利產業化與專利佈局的敏感度。基於此,為了建立我們本身智慧財產分析與思考架構,我們以【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系列文章為種子,分別討論了關於專利商品化與專利佈局的相關議題。此外,在文章寫作上,我們嘗試以麥肯錫的MECE為骨幹,見【麥肯錫的MECE與代數正交基底】,首先建立每一基本用詞定義(definition),之後再建立起不同知識領域的分類架構(classification structure),以為相關時事議題之分析骨幹(framework)。
例如,在【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一)】中,我們討論商業(commerce)、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產業(industry)、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與專利佈局關係;在【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二)】中,我們討論智慧財產權佈局之態樣(type)、群集(cluster)、組合(portfolio)、內容(target)、區域(territory)、家族(family)、範圍(scope)與期間(period of time)意涵,並定義出四種不同類型之專利佈局;在【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三)】中,我們討論產業結構(industry structure)、產品結構(product portfolio)、營收結構、供應鏈(supply chain)與價值鏈(value chain)等不同層次與範圍之產業運作與競爭模式。其餘相關主題,包括授權,技術移轉、研發聯盟、專利品質、專利價值、產品組合、技術道路圖、智慧資本、產業分析、BOM表、全域流程與資訊網路等,讀者可進一步參考相關專欄文章。需要說明,上述文章基本用詞定義可視為分析相關主題的基本功,在上述基礎上,持續累積實際產業運作與競爭經驗,可進一步擴展智慧財產運用價值。
本文為本系列文章之小結。下回起,我們將以『智慧財產的戰術與戰略』為新系列文章名稱,持續討論與周律師新書相關文章與觀點,並嘗試在企業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整合分析觀點,闡述如何進行虛實合一的產業競爭佈局。 (1058字)
參考資料:
1. 周延鵬,《一堂課2000億:智慧財產的戰略及戰術》,工商財經數位,2006年11月。
2. 周延鵬,《虎與狐的智慧力-智慧資源規劃九把金鑰》,天下文化出版社,2006 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