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具有高風險高附加價值等因素,為全世界帶來無限商機與挑戰。所謂新興市場具有兩種含意,其一為因為創新技術所導致新產品的開發,其中新產品基本層次的可滿足舊有需求,更高層次的可創造新的消費滿足。其二為新興具有市場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例如目前媒體披露的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中國、印度)。不論是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或新地域的布局,都是全世界跨國企業追求的目標與極欲搶佔的市場,目的當然是為追求企業高成長的滿足。
表一 中國大陸2003年專利申請排行前十名國家 |
排名 |
國家 |
代碼 |
歷年累積量
(2003年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1 |
日本 |
JP |
119032 |
9888 |
13736 |
18275 |
24241 |
2 |
台灣 |
TW |
111105 |
10778 |
15094 |
16180 |
18112 |
3 |
美國 |
US |
83672 |
8418 |
8994 |
10012 |
12221 |
4 |
韓國 |
KR |
22415 |
1861 |
2498 |
3626 |
5015 |
5 |
德國 |
DE |
30259 |
2787 |
3454 |
4015 |
4522 |
6 |
法國 |
FR |
14009 |
1387 |
1521 |
1932 |
1941 |
7 |
荷蘭 |
NL |
11017 |
993 |
1397 |
2147 |
1376 |
8 |
瑞士 |
CH |
10336 |
867 |
1020 |
1110 |
1374 |
9 |
英國 |
GB |
9476 |
802 |
913 |
1025 |
1314 |
10 |
義大利 |
IT |
5043 |
382 |
495 |
627 |
765 |
Source: 中國知識產權局 |
搶佔新興市場(有形地域)首先要搶佔專利版圖(無形技術領域)。根據大陸知識產權局的資料,自從1980年代中國大陸專利法治逐漸成熟以來,日本、美國、德國與鄰近的韓國均在大陸進行積極的專利布局。以2003年為例,申請量前五名(不包含台灣)分別日本、美國、韓國、德國與法國,其中日本以2萬4千多件領先。若加入台灣的專利數量比較,2003年台灣申請佔1萬8千多件,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其餘國家排名與專利申請數目如表一所示。
相關數據觀察重點有二。其一為大陸企業研發能量尚且不足姑且不論專利品質的考量,單就專利數目與國內外申請比率來看,與先進國家例如日本,就有很大的差距。其二,由外國在大陸所申請專利數目的增長幅度,可以看得出來先進國家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視程度。美國、英國與德國近年來的增加幅度約為12-16%,而日本、韓國增加幅度遠大於其他西方國家,其中日本成長率33%,韓國為38%。此外,若以跨國企業討論,根據媒體報導,Fortune 500公司內有超過八成公司,已經在大陸設立相關營運據點,並建立起專利布局。
鴻海集團前法務長周延鵬律師曾撰文指出,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成長,中國大陸一件專利將等於或大於一件美國專利之經濟價值,相關分析提供了企圖布局大陸的全世界廠商(包括台灣廠商)一個重要的策略思考,即若要在中國大陸發展與搶佔市場佔有率,若不能即早藉由專利搶佔技術排他布局,那麼布局大陸市場只流於一場高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