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技術處
發佈日期:2009/12/04
觀察國際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除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外,經濟合作議題已為近來各國簽署FTA時,愈來愈重視的課題。而經濟合作可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各簽署成員亦會依據自身經濟情況、產業特性與未來發展等需要,選擇不同的合作領域。如以東協與中國大陸簽署的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為例,合作領域包括(但不限於)資訊及通訊技術、湄公河盆地的開發、金融、旅遊、工業合作、能源等,並約定雙方加強合作的措施應包括(但不限於)促進雙方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之便捷化(如海關合作等)、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促進電子商務等。所以,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可以包羅萬象,而產業合作不止為兩岸創造經貿新格局,亦可透過ECFA制度性的安排,讓兩岸產業合作能有秩序及穩定的推動。
過去兩岸經貿互動雖然密切,但台商仍多以大陸為工廠進行布局,且在政策之限制下,台商及在台跨國企業均未能充分發揮優勢,以致發展受限。整體而言,我國產業具備生產效率高、管理及研發與商品化能力強、以及供應鏈體系完整等優勢;中國大陸則擁有充沛的人力資源與廣大的消費市場,進而具有掌握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潛力。因此,兩岸若能充分運用產業價值鏈上的互補優勢,藉此提高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將可為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正面助益。
因此,經濟部希望在ECFA架構下推動的產業合作新格局,有兩個戰略考量:
(一)協助台商把「以大陸為工廠」調整為「以大陸為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過去兩岸互動有限,在相互了解與互信不足的客觀條件下,台商及在台跨國企業基本上並未能充分運用鄰近大陸之優勢,一路走來相當辛苦。為應對全球金融海嘯,大陸推出振興經濟方案,政策走向轉為擴大內需,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舊換新、農機用品等多項補助措施。台商可利用此契機,調整過度依賴以中國大陸作為製造工廠的發展策略,改成將大陸視為市場,與大陸進行品牌與通路的合作。因此,政府將化被動為主動,協助台商把「以大陸為工廠」的模式調整為「以大陸為市場」。
(二)全球連結: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往來,以利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與全球接軌。故先以搭橋專案,規劃由促進民間投資、擴大國際招商、搭建兩岸產業交流平台等方向三管齊下,透過舉辦兩岸產業合作及交流研討會,強化國內、國際及兩岸投資能量,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經貿與產業供應鏈的戰略地位。根本上的邏輯就是把餅做大,透過價值鏈分工回饋至兩岸各自具有比較利益的產業,帶動總體經濟發展,並創造新興就業機會。同時,搭橋專案也將結合陸資來台政策,希望促成台商與歐、美、日等跨國企業來台投資,創造兩岸產業與國際企業三贏,進而提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鑑於兩岸兩會已自去(97)年6月起恢復制度性協商,互動氣氛趨於緩和,政府並陸續務實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往來;另一方面,去(97)年9月以來,中國大陸為因應全球金融海嘯之影響,陸續推出各種擴大內需方案,也為台商由過去以大陸為工廠調整為經營大陸內銷市場帶來新契機。政府爰藉此機會,推動搭橋專案,由政府搭建兩岸產業合作平台,讓民間業者在此平台上進行各個產業互補互利合作,透過產業共同研發、共同生產、產銷合作、共同投資,以及兩岸跨國企業營運管理、產業集資、金融服務、倉儲轉運等合作方向,盼能引導資金回流台灣,善用鄰近大陸市場之優勢,布局大陸與全球市場。
搭橋專案自97年12月正式啟動,截至目前為止,共辦理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風力發電、流通服務、車輛、精密機械等10場次兩岸產業交流會議,促成近500家兩岸企業進行商談、超過100餘家企業進行合作及簽訂43件合作意向書。各場次會議之具體交流成果,以產業鏈整合、拓展大陸市場、開創合作研發、新增銷售通路為主,特別是在太陽光電、通訊產業、車輛產業等場次,都獲致相當豐碩的成果。
回顧過去兩岸產業透過搭橋專案,已具有一定的交流基礎。未來希望在此一基礎上,將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納入ECFA經濟合作議題,透過制度性的安排,進一步確認未來合作的產業與方向,使交流更有秩序。由於兩岸簽署ECFA後,兩岸經貿及產業合作之經營環境,將更透明化且具可預測性,透過這類經貿環境的優質化,勢可有利兩岸產業發揮所長,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為我國產業在中國大陸及全球市場的經營開創新格局。
技術處發言人:經濟部技術處林全能副處長電話:23212200轉121
新聞稿聯絡人:經濟部技術處許苑娥研究員電話:23212200轉153
新聞媒體窗口:經濟部技術處紀懿珊研究員電話:23212200轉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