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能源局
發佈日期:2008/09/02
因應全球暖化,溫室氣體減量成為世界各國主要政策議題,而風力發電為潔淨發電方式之一,主要優點為自產能源及減少傳統石化能源發電所造成污染,其發電成本接近於傳統燃油發電方式。截至97年7月底國內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為34.7萬瓩,年發電量約9.36億度電,可供23萬4千戶家庭用電(以平均每戶用電4000度計),能源貢獻度為23.2萬公秉油當量、可有效減少55.6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能源局指出,2007年全球風力發電市場新增裝置容量持續的創新高,新增1,979萬瓩,與2006年新增裝置容量相比,成長了31%,其中歐洲的大幅成長主要來自於德國和西班牙;在美洲方面,美國是新增裝置容量最高的國家;在亞洲方面,中國與印度仍然是二大市場。依據丹麥BTM 顧問公司資料顯示, 2007年全球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達到9,400萬瓩,預計2012年全球市場累計將達28,794萬瓩,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達25%。
能源局表示,台灣地區自產能源缺乏,98%之能源仰賴進口,但台灣地區的風力資源豐富,特別是西部沿岸風況十分良好平均年滿發時數約在2,500-3,000小時;而澎湖群島由中屯的風力機量測到的風速換算為年滿發時數更曾高達近4,000小時。這個風能即使在全世界而言也可以說是極佳的條件,因此吸引民間業者投入風力發電投資開發行列。而我國發展風力發電之政策係採循序漸進及兼顧能源與環保之方式發展。尤其,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在應用上需注意其對當地環境影響。
能源局強調,風力發電廠之申設程序,初步由業者先行取得當地地方政府同意,及環境影響評估核准文件或免辦理環評證明文件,再送請地方政府核轉經濟部審核。依據行政院環保署規範風力發電機組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認定標準,風力發電機組設置容量達5萬瓩或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均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以確保不影響環境生態。
至於民眾關心的噪音問題,現在風力發電機對噪音防治技術已有顯著進步,雖然風力發電的葉片旋轉時仍會產生聲音,但通常距離100公尺以上,運轉所產生的噪音即可降至40分貝以下,在200公尺以外風力發電機所產生的颼颼聲,更遠小於馬路上車輛經過的聲音。
另對鳥類生態的影響,根據丹麥1991年Pederson與Poulsen的報告發覺,鳥類在行經陸域風機周圍時會自行改變飛行角度避開風機;1999年荷蘭Tulp等研究發現,鳥類在距離風機1500公尺處便會減少在風機附近的飛行的活動;丹麥Kahlert在2000-2004年三次監測發現,大型水鳥在風機周圍會有自行迴避的現象,而且一旦進入風機區的鳥類會改變方向順著機組之間的巷道飛行。丹麥研究報告指出鳥類因撞擊風力發電機而死亡之數量遠低於其他人為因素,風力發電機導致鳥類死亡比例小於萬分之一。
發展風力發電是世界趨勢,能源局兼顧能源與環保需要,循序漸進推動風力發電。國內風力發電發展已有多年經驗,業者開發風電場選址時,均須與地方機關及民眾溝通,希望業者在考量儘可能減少對景觀、生態、土地利用、電力系統的影響下,積極推動我國風力發電,才能健全台灣風力發電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