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工業局
發佈日期:2008/09/10
依據我國海關統計,2007年台星雙邊貿易總額為152.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6.31,為我第6大貿易夥伴。其中出口值為105.01億美元、成長13.16;而進口值為47.92億美元、減少6.13,出進口最大宗第一、二項,分別皆為積體電路及微組件、原油以外之石油,我國享有貿易順差57.08億美元、成長36.77。而今年1~7月台星雙邊貿易總額則為99.70億美元,進出口額分別為29.60億美元及70.10億美元,較2007年同期微幅成長。
表1 台灣對新加坡之歷年進出口額統計 (單位:億美元 )
項目 |
91年 |
92年 |
93年 |
94年 |
95年 |
96年 |
97年 (1-7月) |
出口 |
46.23 |
52.75 |
67.47 |
80.42 |
92.80 |
105.01 |
70.10 |
進口 |
35.62 |
38.79 |
43.31 |
49.61 |
51.06 |
47.92 |
29.60 |
貿易總額 |
81.85 |
91.54 |
110.78 |
130.03 |
143.85 |
152.93 |
99.70 |
貿易差額 |
10.61 |
13.96 |
24.17 |
30.82 |
41.74 |
57.10 |
40.50 |
資料來源: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 |
在投資方面,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07年我對星國投資計有9案,達11億9,411萬美元;累計至2008年5月計451案,總金額達53億7,409萬美元,主要投資行業為紡織、金融保險、電子電器業、運輸業等。而2007年星國對我投資計有107案,達1億7,254萬美元;累計至2008年5月計1,053案,總金額達54億1,933萬美元,投資行業以金融保險服務為主。
為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於1999年提出「21世紀產業」(Industry 21,I21)計畫,強調以科技、創新與能力來發展該國之製造業與服務業,並以發展新加坡成為全球知識導向活動的領導中心及企業總部為目標。此外,新加坡政府亦針對電子、化學、生物科技、工程、教育、保健、物流、通訊和傳媒及企業總部和商業服務等重點產業提出2010年發展藍圖,其中,近年來在該國表現最為亮眼的產業為化學業。
新加坡化學業群組係包括石油原料、石油化學品和特用化學品等三大產業。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統計,自2006年起,化學業已超越長年居首的電子業成為新加坡第一大製造業;2007年則持續擴大,化學業占新加坡製造業總產值已超過3分之1,為34.3、達817億新元;而石化業占整體化學業產值的比重為33,達270億新元;2007年化學業核准投資額為86.3億新元,較上(2006)年成長236。
新加坡政府在「21世紀產業」計畫的重要發展藍圖之ㄧ,便是培育裕廊島成為知識型化學業中樞,其2010年的化學業願景,除了將總面積達32平方公里之裕廊島石化專區,打造成世界級的煉油與石化中心之外,還包括發展高附加價值之化學下游產業及提升整體化學業之資訊技術能力,並規劃於2010年時,化學業總產值超過750億新元、乙烯原料年產能達300萬公噸及企業總投資額達400億新元,其中產值目標已於2007年實現。
新加坡為積極發展化學業,力圖發展成為亞洲的煉油和石化中心,且不遺餘力提供外資優惠條件及投資環境,吸引外國公司在新加坡設廠。此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計畫將化學業轉向高附加價值領域,故大力促進特用化學品之投資。我國與新加坡經貿關係已越來越頻繁,由於產業發展差異,我國在石化業與新加坡在國際市場上相互競爭;然在化學製品、原油以外之石油等多項產品,則是兩國間主要的貿易項目,兩國呈互補關係。
目前我國與新加坡的經濟政策均朝向高科技與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雙方各有所長,因此可在多項產業如資訊及通信業、物流業及特用化學品等相關領域投資合作,並建立人員互訪及資訊交流之管道,俾助兩國經貿關係持續發展。此外,新加坡的化學工業雖具一定水準,惟技術勞力至為缺乏,基礎工業與週邊體系較為薄弱,因此我國工業體系、科技研發及運用能力可補其短;而新加坡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最繁忙港口之ㄧ,其金融、運輸等貿易週邊優勢和投資環境較穩定等條件可彌補我國在此方面之不足,因此雙方可以利用彼此的競爭優勢,發揮相輔相成的功能,以共同拓展亞太市場。
承辦單位:產業政策組
聯 絡 人: 黃郁瑩
聯絡電話: 02-27541255分機2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