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應對高齡化挑戰:「健康臺灣」精神與認知健康的預防與介入策略

瀏覽次數:31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廖雅韻 發佈於 2025年7月1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應對高齡化挑戰:「健康臺灣」精神與認知健康的預防與介入策略
 
面對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臺灣正迅速邁向超高齡社會,預計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隨著高齡人口的增長,身心功能退化所帶來的醫療與公共衛生壓力日益沉重,特別是高齡者自殺率位居各年齡層之首,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殺率更顯上升,憂鬱症是仍是主要危險因子,但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面臨多重挑戰,諸如服藥遵從性差、就醫意願低、現有篩檢制度效果有限,甚至有篩檢後自殺率不降反升的情形,而自殺問題還與提早退休、喪偶、經濟困難、社會支持不足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此外,儘管人工智慧(如ChatGPT)等數位工具在心理照護中展現了可觀的潛力,但同時也面臨數位落差與系統穩定性等問題。

在「健康臺灣2025」施政藍圖下,政府提出了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的綜合策略,力求提升高齡者的精神與認知健康,推動基層醫療與心理健康專業的「共照模式」,並開發符合高齡者需求的數位工具,特別是要關注孤獨感、社交缺乏等心理風險因子,藉此建立全新的照護模式,應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精神健康挑戰。


中年是關鍵:管理睡眠與心血管,有效預防腦中風及失智症
隨著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人口增加帶來的挑戰,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為高齡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研究顯示,腦中風顯著增加失智症風險,並共享許多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臟病,約80%至90%的腦中風與40%至45%的失智症可透過後天行為調整與健康管理加以預防,尤其在中年期(45至65歲)介入尤為關鍵。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睡眠對腦部健康至關重要,過長或過短的睡眠時間均會增加失智症和腦中風的風險,研究顯示,睡眠時間少於4小時會將失智風險提高約1.29倍,超過8小時則提高1.22倍,長期睡眠過多或過少均會增加風險,基於此,建議每晚保持7至9小時的睡眠,有助於預防中風和失智症,總結來說,從中年期開始介入睡眠和心血管健康管理,並優先選擇非藥物介入(如認知行為治療),能有效減少長期依賴安眠藥的風險,並促進腦部健康老化。


顧好腸道,就能守護大惱:從調整飲食做起,打造預防失智的關鍵防火牆
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研究領域,目前尚無治癒方法,現有的藥物效果有限,然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早期介入,尤其是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階段,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等措施延緩或推遲進入失智症的進程,因此,MCI階段被視為關鍵的預防介入時期,在基因層面的研究表明,APOE4基因是已知的AD最強風險因子,影響著腦部結構(如海馬迴和內嗅皮質)及皮質醇的代謝,從而加速神經退化。

另外,研究顯示,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能夠透過抑制HSD1酵素來降低皮質醇濃度,從而減緩腦萎縮與認知衰退,SCFA主要來自膳食纖維在腸道中的發酵,而對於非APOE4型的個體,研究發現,腸道菌代謝物(p-Cresol sulfate, PCS)的增高與Tau蛋白的磷酸化相關,PCS可能因腸道菌群的變化或腎功能退化而累積,進而影響認知功能,因此,未來的預防策略應包括飲食調整(如增加蔬菜和膳食纖維攝入)、益生菌介入、改善腸道菌群及腎功能等,這些措施有助於延緩AD的發展。


大腦適應力,助健康老化;積極社交,遠離孤獨,守護認知活力
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結合心理學與腦造影技術的研究顯示,老化不一定等同於功能衰退,反而揭示了大腦具備「代償性」調整能力,有助於促進健康的老化過程,研究發現,高齡者在執行較為複雜的認知任務時,會調動更多的前額區資源,這反映出大腦的彈性與適應性;然而,孤獨感對大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儘管外在行為表現可能正常,孤獨感會延遲語言處理的速度,且腦波分析顯示語義整合過程的延遲,這一現象與失智症前期的變化相似,研究強調,孤獨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經驗,並非單純與是否獨居有關,關鍵在於個體的社交需求是否被充分滿足,因此,維持積極的社交互動對促進健康老化至關重要,能有效延緩認知衰退並增進生活質量。

挑戰腦力,活躍職場,守護認知健康
此外,職場環境對認知健康的影響研究更具政策意涵,研究指出,約45%的失智症風險來自可調整的生活與工作因素,其中「認知刺激」對預防失智至關重要,早期介入、從中年開始累積「認知儲備」比事後治療更有效,高控制度與高技能需求的工作(如醫師、教師等)能顯著降低失智風險,因為這些工作鼓勵學習與創新,維持認知彈性;反之,低技能、重複性高的被動型工作風險較高,此外,工作中的體力活動對認知健康有正面影響,甚至勞動工作也能降低失智風險,預防策略應從組織層級調整,提升工作控制度、鼓勵多樣化任務與社交互動,創造有利腦部健康的工作環境。

總結來說,為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實現「健康臺灣」的願景,需要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健康促進,採取綜合性策略,包括個人層面的生活方式調整(如睡眠管理與飲食優化)、社會層面的工作環境與社交支持強化、以及政策層面的基層醫療與心理健康專業共照模式建立與高齡友善職場推動,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提升高齡者的生活質量,並促進健康老化。(2102字;圖1)



參考資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114年度學術研討會-健康老化的科學與實踐。國家衛生研究院,2025/07/11


相關文章:
1. 歐盟AI法規上路前,通用AI實踐準則揭示透明與安全雙軌治理藍圖
2日本第12次德菲調查揭示未來30年科學技術發展重點與挑戰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