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量子運算市場版圖浮現:建設者未必是最大贏家,用戶應用將主導未來十年價值鏈

瀏覽次數:73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8月2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量子運算市場版圖浮現:建設者未必是最大贏家,用戶應用將主導未來十年價值鏈

近年來,量子運算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全球市場的輪廓開始浮現。根據多份市場分析報告,雖然量子電腦的銷售總量仍有限,但不同企業的銷售模式與策略已展現出差異化。IBM在交易金額上佔據近半壁江山,而芬蘭新創IQM則憑藉較小型、低成本系統在出貨量上領先。這一現象揭示了產業尚未形成標準化定價,價值鏈仍處於探索階段。
 
另一方面,研究也指出量子運算的經濟影響將遠超硬體製造本身。預估到2035年,量子運算帶來的總體經濟價值可望接近9,000億美元,但其中僅約6%將落入硬體與基礎建設供應商手中。換言之,最大的贏家將不是「建設者」,而是能將量子能力整合至關鍵業務流程的應用者。
 
IBM的策略展現出高價值合約優勢,尤其與政府或國家級科研單位簽訂的多百萬美元專案,將量子系統與完整基礎設施、服務層一併打包銷售。相對而言,IQM則以較低價系統搶攻大學、研究機構與新創市場,雖然營收規模有限,但有助於快速擴大使用者基盤,進而培養長期的量子生態系。這種價量分歧正是當前市場的核心特徵。
 
除了IBM與IQM之外,市場呈現碎片化局面。富士通、Rigetti、D-Wave等廠商雖然各有出貨,但在交易金額上仍屬邊緣角色。不過,新的合作案隨時可能改變版圖,例如微軟與Atom Computing近期獲得超過9,000萬美元的合約,顯示財團與基金會的資金注入將加速產業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市場的透明度不足使得分析更具挑戰性。大多數交易只披露買賣雙方與部分系統資訊,價格細節往往隱而未宣。像IonQ、Rigetti等公司的財報數據雖提供參考,但多數收入來自雲端存取或政府研究合約,而非單純硬體銷售。因此,以「交易價值」與「出貨數量」為基礎的分析,更能反映實際產業活動。
 
若以長期經濟影響來看,量子運算的真正價值將在應用端釋放。根據市場模型推估,金融業、物流與運輸,以及生命科學三大領域將在2030年前貢獻近八成的量子衍生經濟效益。金融業將利用量子演算法強化投資組合與詐欺偵測,物流業將提升路徑與供應鏈優化,而生命科學則聚焦於新藥研發與材料設計。
 
應用場景的分布更凸顯此一趨勢:模擬(如藥物、材料設計)預計佔總價值36%;機器學習(如風險管理、智慧檢測)佔33%;優化問題(如運輸規劃)佔22%;加密與資安則約為9%。這顯示量子運算不僅是一項硬體創新,而是將逐步成為跨產業解題的關鍵工具。
 
然而,對投資者而言,傳統「深科技建設者必定收割最大紅利」的邏輯可能並不適用。由於量子硬體研發週期長、資本需求龐大,加上雲端模式逐漸成為主流,硬體廠商在與AWS、Google Cloud等超大平台合作時,往往讓出直接的客戶關係與利潤空間。因此,更多資本或將轉向應用層新創與能率先導入量子流程的企業。
 
整體而言,量子運算正逐步走向「基礎建設化」。如同電力或網際網路,其核心價值在於「驅動應用」而非「硬體銷售」。產業領導者能否取得優勢,取決於其在生態系中的定位:是成為昂貴旗艦系統的供應者,還是透過應用擴散,培養更廣泛的使用族群。(1156字;圖1)
 
 
參考資料:
In Initial Stages of Quantum Computing Commercialization, Sales Stats Show IBM Leads in Quantum Deal Value, IQM in Units Sold. The Quantum Insider. 2028/08/19
Where’s the Real Money in Quantum? Quantum Vendors to Capture Just 6% of Total Projected Impact. The Quantum Insider. 2025/08/04

 
相關文章:
1. 
三井物產攜手QSimulate與Quantinuum推出QIDO:以量子化學平台加速藥物與材料研發
2. 前瞻技術脈動:光子與量子技術(202515)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