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瑞昱、晨星LCD控制晶片侵權訴訟攻防觀察

瀏覽次數:198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05年7月2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新聞:(2005年7月13日中央社)晨星半導體對瑞昱半導體提出專利侵權控訴,並向法院聲請假處分,瑞昱發表聲明表示,公司初步研判並未侵犯晨星所指專利,晨星提出訴訟涉嫌違反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律,瑞昱考慮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及採取其他維護權益行動。

評析:
所有的訴訟,都是為了搶市場
周延鵬律師說:「其實所有的訴訟,都是為了搶市場」(語出《虎與狐》第266頁)。當然此場專利訴訟戰爭也不例外。我們彙整近期相關瑞昱與晨星、晨星與Genesis訴訟新聞如下,並於本文討論瑞昱與晨星的訴訟事件發展。

瑞昱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

  • 2005年6月21日瑞昱以本票、現金等5億元資產作為擔保,對晨星進行新台幣15億元的假扣押。
  • 2005年7月4日瑞昱正式向台灣新竹地方法院遞狀提告晨星及其負責人侵權,並要求15億元損害賠償。侵權產品為晨星所生產的Tsunami系列LCD控制晶片。
  • 2005年7月5日晨星考慮提出假扣押抗告。
  • 2005年7月12日晨星向瑞昱提出中華民國發明第I228244號專利侵權控訴,除請求重大損害賠償外,並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的假處分,請求法院禁止瑞昱繼續製造、販賣有侵權爭議的產品。
  • 2005年7月13日瑞昱發表聲明,認為晨星宣傳假處分聲請的方式,企圖影響市場交易,已涉嫌違反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律,並考慮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
  • 2005年7月13日瑞昱表示,假處分的執行需要法官聽完雙方初步陳述才能定論,因此需一段時間才能定奪,並且及使被迫執行假處分,晨星也必須提撥相當龐大的擔保金,而瑞昱也可以提出反扣押(工商時報)。

Genesis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

  • 2002年Genesis在美國提出控訴,控告晨星、創品與晶捷等多家公司LCD控制晶片侵權。
  • 2004年8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公佈,晨星、創品與晶捷使用到美商捷尼(Genesis)專利範疇內的控制晶片,因此相關晶片不得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 2004年底晨星推出新改版的液晶控制晶片Tsunami,並迴避設計避開有侵權事實的專利範疇。
  • 2005年6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仍將晨星新改版的晶片(Tsunami)仍把晨星新改版的晶片列在禁制令範圍內。
  • 2005年7月22日美國海關宣布,晨星新改版的液晶顯示器控制晶片(LCD controller)Tsunami 系列控制晶片,不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禁制令範圍內,未來將可安然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IC設計公司的全球競爭


任何侵權訴訟行為均為商業競爭與商業利益保護的工具,因此觀看相關侵權行為之時,不能獨立於市場競爭與市場狀況。本案的兩家公司均為IC設計公司,其中瑞昱2004年年營業額為93億新台幣,排名台灣第7大。2004年台灣IC設計前六大公司與對應營業額分別為聯發科(400億)、威盛(194億)、凌陽(190億)、聯詠(175億)、矽統(106億)、奇景光電(101億)。台灣IC設計第8到10名與營業額為晶豪(87億)、鈺創(63億)、揚智(61億)。對應於全球IC設計業,全球第一名IC設計公司為Qualcomm,其2004年營業額為32億美金(約台幣1024億),而聯發科與威盛分別排名全球第6與第10。由台灣IC設計公司的現階段排名來看,台灣半導體產業因為有龍頭晶圓代工的產業鏈建立,因此IC設計公司過去數年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

LCD控制晶片的戰爭

根據電子技術雜誌的報導,在LCD控制晶片上,外商龍頭為Genesis(合併Sage),其他先後佈局公司包括,Trident Technology、Pixelworks、Philips、NS與ST等。國內廠商除較早投入的旺宏、凌越、晶磊及創品外,尚包括陸續加入的民生、偉詮、晶捷、鈺創、瑞昱、聯陽與本文的晨星。由於LCD Monitor與LCD TV的持續熱賣與長期具有取代CRT的潛力,因此以LCD控制晶片的廠商前景持續看好。基於上面基本說明,我們可以發現本次爭訟對象主角就是未來成長幅度極高的LCD TV與LCD Monitor的LCD控制晶片。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晨星主要客戶為韓系系統廠商,並且根據《今週刊》448期的報導,在LCD控制晶片領域中,Genesis全球佔有率超過一半,第二名為晨星、第三名為瑞昱。因此除晨星與瑞昱的訴訟外,2002年晨星也因LCD控制晶片侵權疑慮,遭美商龍頭Genesis在美國提出控訴,相關發展如上文中Genesis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所示。根據媒體的報導,也正式因為這個禁制令,瑞昱曾經搶得部分屬於晨星的客戶,進而埋下雙方衝突的種子。

新聞:(2005年7月13日中央社)晨星半導體對瑞昱半導體提出專利侵權控訴,並向法院聲請假處分,瑞昱發表聲明表示,公司初步研判並未侵犯晨星所指專利,晨星提出訴訟涉嫌違反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律,瑞昱考慮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及採取其他維護權益行動。

評析:
所有的訴訟,都是為了搶市場
周延鵬律師說:「其實所有的訴訟,都是為了搶市場」(語出《虎與狐》第266頁)。當然此場專利訴訟戰爭也不例外。我們彙整近期相關瑞昱與晨星、晨星與Genesis訴訟新聞如下,並於本文討論瑞昱與晨星的訴訟事件發展。

瑞昱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

  • 2005年6月21日瑞昱以本票、現金等5億元資產作為擔保,對晨星進行新台幣15億元的假扣押。
  • 2005年7月4日瑞昱正式向台灣新竹地方法院遞狀提告晨星及其負責人侵權,並要求15億元損害賠償。侵權產品為晨星所生產的Tsunami系列LCD控制晶片。
  • 2005年7月5日晨星考慮提出假扣押抗告。
  • 2005年7月12日晨星向瑞昱提出中華民國發明第I228244號專利侵權控訴,除請求重大損害賠償外,並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的假處分,請求法院禁止瑞昱繼續製造、販賣有侵權爭議的產品。
  • 2005年7月13日瑞昱發表聲明,認為晨星宣傳假處分聲請的方式,企圖影響市場交易,已涉嫌違反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律,並考慮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
  • 2005年7月13日瑞昱表示,假處分的執行需要法官聽完雙方初步陳述才能定論,因此需一段時間才能定奪,並且及使被迫執行假處分,晨星也必須提撥相當龐大的擔保金,而瑞昱也可以提出反扣押(工商時報)。

Genesis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

  • 2002年Genesis在美國提出控訴,控告晨星、創品與晶捷等多家公司LCD控制晶片侵權。
  • 2004年8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公佈,晨星、創品與晶捷使用到美商捷尼(Genesis)專利範疇內的控制晶片,因此相關晶片不得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 2004年底晨星推出新改版的液晶控制晶片Tsunami,並迴避設計避開有侵權事實的專利範疇。
  • 2005年6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仍將晨星新改版的晶片(Tsunami)仍把晨星新改版的晶片列在禁制令範圍內。
  • 2005年7月22日美國海關宣布,晨星新改版的液晶顯示器控制晶片(LCD controller)Tsunami 系列控制晶片,不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禁制令範圍內,未來將可安然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IC設計公司的全球競爭


任何侵權訴訟行為均為商業競爭與商業利益保護的工具,因此觀看相關侵權行為之時,不能獨立於市場競爭與市場狀況。本案的兩家公司均為IC設計公司,其中瑞昱2004年年營業額為93億新台幣,排名台灣第7大。2004年台灣IC設計前六大公司與對應營業額分別為聯發科(400億)、威盛(194億)、凌陽(190億)、聯詠(175億)、矽統(106億)、奇景光電(101億)。台灣IC設計第8到10名與營業額為晶豪(87億)、鈺創(63億)、揚智(61億)。對應於全球IC設計業,全球第一名IC設計公司為Qualcomm,其2004年營業額為32億美金(約台幣1024億),而聯發科與威盛分別排名全球第6與第10。由台灣IC設計公司的現階段排名來看,台灣半導體產業因為有龍頭晶圓代工的產業鏈建立,因此IC設計公司過去數年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

LCD控制晶片的戰爭

根據電子技術雜誌的報導,在LCD控制晶片上,外商龍頭為Genesis(合併Sage),其他先後佈局公司包括,Trident Technology、Pixelworks、Philips、NS與ST等。國內廠商除較早投入的旺宏、凌越、晶磊及創品外,尚包括陸續加入的民生、偉詮、晶捷、鈺創、瑞昱、聯陽與本文的晨星。由於LCD Monitor與LCD TV的持續熱賣與長期具有取代CRT的潛力,因此以LCD控制晶片的廠商前景持續看好。基於上面基本說明,我們可以發現本次爭訟對象主角就是未來成長幅度極高的LCD TV與LCD Monitor的LCD控制晶片。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晨星主要客戶為韓系系統廠商,並且根據《今週刊》448期的報導,在LCD控制晶片領域中,Genesis全球佔有率超過一半,第二名為晨星、第三名為瑞昱。因此除晨星與瑞昱的訴訟外,2002年晨星也因LCD控制晶片侵權疑慮,遭美商龍頭Genesis在美國提出控訴,相關發展如上文中Genesis與晨星訴訟事件發展所示。根據媒體的報導,也正式因為這個禁制令,瑞昱曾經搶得部分屬於晨星的客戶,進而埋下雙方衝突的種子。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