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從邊緣啟發影響力:P3框架的創新思維

瀏覽次數:111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鐘國晉 發表於 2025年6月1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從邊緣啟發影響力:P3框架的創新思維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個人與組織如何有效發揮影響力,成為一大挑戰。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環境,亟需一套能靈活運作的行動框架來應對。為此,筆者嘗試勾勒出一個P3框架,涵蓋感知(Perceive)、處理(Process)、傳播(Propagate)三階段,幫助我們從邊緣訊號中挖掘洞見,進而創造影響力。

策略必須與時俱進
VUCA環境讓決策週期縮短,資訊來源多元且變化莫測。傳統的經驗法則與標準流程,往往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P3框架的價值,在於即時感知現場脈動,轉化為關鍵洞見,並在行動過程中持續回饋修正,保持策略的靈活性。

輝達的T5T:來自邊緣的靈感
輝達(NVIDIA)能在AI浪潮中脫穎而出,得益於組織內部強調邊緣智慧(Edge Intelligence)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執行長黃仁勳推動的T5T(Top 5 Things)電郵制度。

這套制度允許各級員工他本人直接報告,在工作中自認最重要的五件事,越過層層彙報與修飾,將第一線的真實觀察直達決策核心。這種來自組織邊緣的資訊流動,即是P3框架的精神所在。


P3框架:從感知到傳播的三段循環
P3框架本質上是動態循環,有助於將微弱訊號轉化為實際影響力:
1. 感知:主動捕捉第一線訊號
與其被動接收資訊,不如主動蒐集來自客戶、同仁或市場上的「微弱訊號」,可能是客訴或者非典型需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訊號,卻可能隱藏著未來趨勢。有效的感知機制也要注意「確認偏誤」,避免只聽見自己想聽的話。保持開放視野,有利真正聽見外部的聲音。

2. 處理:從雜訊中萃取洞見
收集來的訊號經常是片段、雜亂的,需運用邏輯架構(如MECE原則SWOT工具等)進行分類、重組,找出具體可行的洞見與策略。許多有價值的想法,時常來自於不同資訊的非預期連結。
黃仁勳也自承,每天都會在四種AI平台上學習,認為「AI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在此脈絡下,生成式AI正成為強大的洞察工具。


3. 傳播:設計觸動人心的溝通
好的洞見需要有效傳達,才能產生實質影響。例如在理性訴求加入感性元素,借用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規避」原理,強調不行動伴隨而來的損失,或以敘事手法呈現情境引發同理心。另外也應適度簡化複雜資訊,減少受眾的認知負擔。

案例:筆記App的設計改良
試著想像您正在開發一款筆記App,在網路論壇中發現少數人抱怨標籤功能不夠直覺(感知)。您選擇正視這些聲音,基於對系統架構的瞭解,設計出更有好的標籤介面(處理)。推出更新後,還主動撰文說明設計邏輯、改良成果與試用反饋(傳播)。這不僅解決問題,更增加信任感及產品影響力。

小結:
P3 框架主張從邊緣訊號出發,藉由感知、處理與傳播,幫助個人與組織在變局中靈活應對。這不僅是策略工具,更是一種洞燭機先、靈活應變的思維方式。(1079字;圖1)


參考資料:

強化企業戰略思維的四大工具。iknow. 2015/02/06.
In the age of Slack and Zoom, Jensen Huang still swears by email to keep tabs on every corner of Nvidia. Fortune. 2024/12/13.
獨家專訪「AI讓我變更聰明」黃仁勳每天用這「四種AI」學習。TVBS。2025/05/25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