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際AI機器人擴散應用與普及之策略研析
圖、借鏡國際AI機器人擴散應用與普及之策略研析
近年「AI機器人」已成為全球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的核心議題。例如歐洲人工智慧、數據與機器人協會(ADRA)於2024年底發布《GenAI與Robotics 4EU政策文件暨技術路線圖》,聚焦於生成式AI與機器人技術的安全性與可信賴性、倫理與人本導向原則、社會與環境永續性等核心價值。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則因應產業升級與專業人力短缺,於2024年推動「機器人研究行動計畫」,聚焦機器人基礎技術創新、整合先進技術研究,以及擴大AI機器人應用推廣。
亞洲國家部份,日本機器人工業會(JARA)於2025年5月發布《機器人產業願景2050》,提出AI機器人未來在社會、產業與日常生活中的多元角色定位。近年政策亦轉向以「使用者導向」與「實證導入」為核心,強調技術實用性與落地應用的可行性。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採滾動式修訂《智慧機器人法》,以強化法制與基礎設施環境,打造更有利於AI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制度基礎。
當前我國已提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將AI機器人列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重點方向,未來將整合資源並進入實體AI的時代。有鑑於此,本文透過分析我國AI新興技術發展趨勢,並借鏡國際AI機器人政策經驗,提出契合臺灣發展需求之AI機器人應用策略,以促進我國AI機器人相關產業發展與技術落地應用。
一、臺灣AI新興技術發展趨勢
本文透過「臺灣AI新興技術前瞻調查」,瞭解臺灣推動人工智慧科技應用發展的創新生態環境現況與趨勢。其研究成果發現AI重點集中於「醫療」、「工業」、「能源」應用領域,尤其AI機器人具發展潛力。
(一)臺灣:「AI」為我國最重要的新興技術主題,新興技術重點集中於「醫療」、「工業」、「能源」應用領域:
本文透過語義分析技術結合大型語言模型,生成「AI」、「半導體」、「永續環境」、「生技醫療」等4大新興技術主題。經過專家群意見回饋,「AI」綜合評分最高,其對於經濟、社會、文化、倫理、環境等擴散效應具有最大的影響力,且在政策發展上具有較高的重要性,而在前瞻創新性、社會關心程度及科技發展重要性皆僅次於「半導體」。
(二)我國在醫療與工業相關AI應用已具備發展優勢,且在AI機器人領域中具有發展潛力
當前綜合評分最高的技術為「醫療影像AI」、「工業機器人」以及「智慧醫療與健康監測系統」,三者同時在「技術成熟度vs經濟影響度」與「國際競爭力vs貢獻程度」顯示其兼具高度成熟度、顯著經濟效益,並在國內外具有領先競爭優勢與實質貢獻。
二、國際AI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趨勢
本文主要參考歐盟、德國及日韓等主要國家近年在AI機器人領域相關政策。
(一)歐盟:構建以倫理為核心的智慧機器人發展體系
歐洲人工智慧、數據與機器人協會(ADRA)於2024年底發布「GenAI與Robotics 4EU政策文件暨技術路線圖」,提出歐洲應採取藍海策略,聚焦於安全性與可信賴性、倫理規範、社會與人本原則、永續性與韌性,並投資於歐洲獨特之專業技術領域。報告提出,為實現「可解釋、安全且可信賴」之生成式AI與機器人技術,應從策略層面進行短期、中期與長期之發展規劃,分階段推動技術研發、應用落地與制度建構,確保技術發展符合社會期望與倫理原則。
1.短期:推動GenAI導入與應用擴展
歐洲短期目標2至3年,將優先推動GenAI與機器人在系統整合商與大型企業中的應用,透過示範效應提升產業普及性。重點包括建構可信賴資料治理架構、整合真實與合成資料,並推動資料空間與沙盒環境以優化AI模型。
2.中期:建立可信任且可部署之系統架構
中期目標3至5年聚焦即時且高準確度之AI控制架構,強化模型更新與監控機制,大型基礎模型須結合時間與能耗檢測工具,發展嵌入式低功耗元件與低延遲邊緣運算,並建立符合法規的雲-邊-端通訊協定。倫理上將導入AI決策治理與「事後對齊(backward alignment)」機制,提升合規性與互動接受度。
3.長期:建立通用型與價值導向之全球標準
長期目標5至7年,歐洲成為通用型GenAI機器人與倫理設計全球領導者,發展具多任務、多場域適應力的系統,並導入自我診斷與調適機制。倫理層面則導入「前向對齊(forward alignment)」,在訓練初期融入人類價值觀,結合人文社會學,強化AI理解多元反應與預測風險的能力。
(二)德國:建立去中心化的先進技術資源與人才整合機制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針對當前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於2024年提出「機器人研究行動計畫」政策,聚焦機器人基礎技術創新、整合先進技術研究,以及擴大AI機器人應用推廣等。
1.推動機器人基礎技術創新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強化AI機器人控制之應用,聚焦非結構化環境下的動態學習與模擬訓練,並建議須將資訊安全納入AI與人機協作設計初期以及推動神經形態晶片等微電子創新,以實現即時、安全的人機互動控制。
2.整合先進技術研究
德國在機器人領域具備深厚研究實力與眾多高被引學者,惟整體研究資源分散,國際能見度亦相對不足。因此,聯邦教育研究部(BMBF)自2024年起推動「德國機器人研究院(RIG)」計畫,串聯全國重要研究中心,建立去中心化的研究合作架構,並以統一聯絡窗口推動國際合作,吸引全球人才,加速AI驅動之機器人技術發展。
3.機器人應用推廣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聚焦於如何將機器人有效融入日常生活情境,透過直覺式的人機互動提升民眾生活便利性與社會整體接受度,應用場域包括公共空間、照護服務等。此外,研究亦將倫理、法律與社會層面(ELSA)納入整合式研究方法的一環,以確保技術發展與社會價值相符。
(三)日本:發布《機器人產業願景2050》逐步落實社會應用
日本AI機器人發展體制主要由經濟產業省(METI)建置而成。自安倍時期推動「新機器人戰略」以來,機器人政策長期聚焦製造業、服務業、醫療照護、基礎建設、食品及農林水產業等五大領域,回應少子高齡與勞動力短缺問題,前期多投入於技術研發,近年政策重心轉向使用者導向,推動實證導入,強調技術落地與應用。
2025年5月日本機器人工業會(Japan Robot Association, JARA)發布《機器人產業願景2050》,明確將機器人定位為「問題解決型技術」,該願景擴大機器人技術的應用範圍,由傳統製造領域延伸至社會應用領域。分別為照護應用、行政服務、人-AI-機器人關係三大應用領域。
在照護應用方面,研發「適應型 AI 機器人」。透過強化環境與情境辨識技術、長期觀測與數據共享等手段,實現個人化照護服務。同時提升使用者介面(UI/UX)的操作便利性,讓被照護者本人也能輕鬆使用。在社會性對策方面,設立機器人服務組織(Robot Service Organizer)制度,包含機器人租賃、使用者管理、製造商與地方政府提供導入支援、機器人保險制度建構等服務,並針對資料隱私與生活紀錄資料制定共享與保護規範。
在行政服務方面,報告所描繪的願景包括在市政府大廳設置通用型接待機器人,協助民眾完成所有類型申請;導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即時整合個人從各機關蒐集的行為紀錄,並建立建立個人化資料管理系統,根據個人資料自動推薦或啟用可用的服務,以推動無人化的一站式行政業務服務。
在人類-AI-機器人互動關係方面,將採取更加直覺及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UI),導入AI語音助理,並將AI技術進行模組化,即使不熟悉科技的人也能輕鬆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技術尚未成熟之前,應強化相關製造及研發體系,並透過教育培育相關人才,同時提升社會對於AI機器人的認識。尤其現今日本能接觸機器人技術的領域仍以工業部門為主,未來在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將大幅擴展至農林水產業、建設業、物流業、零售業等各種領域的情況下,應提升產業運用熟練度及導入意願。
值得注意是,日本於2020年對機器人產業展開前瞻性佈局,當年6月,METI與六家工業機器人製造商、日本機器人系統整合商協會、國家技術研究所等機構共同成立「未來機器人工程師發展委員會」,負責媒合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技術需求,並推動學校教師與企業之間的實務交流,強化人才培育與應用接軌。此後,2024年3月,METI與日本機器人系統整合商協會進一步發布「機器人導入支援指南」,協助需要自動化產線的中小企業依據實際需求導入合適的AI機器人,強化產業智慧化發展基礎。
(四)韓國:AI機器人政策推進策略,從法制建構到全球布局
韓國於2023年修訂《智慧型機器人發展與普及促進法》,以促進AI機器人產業發展,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AI機器人的普及度。
1.修訂《智慧型機器人發展與普及促進法》,加速市場准入與制度創新
《智慧型機器人發展與普及促進法》歷經多次修訂,最新版本於2023年發布,聚焦創造開放的產業、制訂安全應變體系、加強機器人基礎建設、強化社會信任基礎。
- 創造開放的產業:擴大政府對機器人產業供應鏈(如零組件、軟體等)的支持範圍,開放移動型機器人在人行道、國家公園與植物園等公共空間行駛,允許其從事配送服務、蒐集利用個人資料,以降低智慧型機器人進入市場的門檻,並於每季至少營運一次「機器人產業規制改善公私合作委員會」檢視現況,反映最新產業需求。
- 制訂安全應變體系:針對室外行駛的移動型機器人建立安全認證體系,包含速度/重量限制、防墜落、緊急停止等技術規範,同時增設事故通報與管理機制,並擴大支援機器人安全技術(緊急控制、風險識別、評估和降低技術等)研發。另導入智慧型機器人保險、針對各種安全威脅情境制定指南,以保障使用者權益。
- 加強機器人基礎建設:建構大規模真實/虛擬試驗場,如公共空間、物流配送、居家生活(如辦公室與住宅)、及商業空間(如醫院與美食街),測試產品執行效能、耐用性與安全性;推動以地方企業、大學及相關機構為中心的「機器人產業聚落」,並促進SI(系統整合)公司間的合作,增強機器人產業競爭力。
- 強化社會信任基礎:針對智慧型機器人應用過程中可能衍生的倫理風險,以公平性、透明性與隱私保護等核心原則制定「機器人倫理憲章」,並建構相應的倫理檢核機制;舉辦機器人相關活動(「機器人之日」、線上交流平台、機器人挑戰賽等),提升大眾認知度,推動產業發展。
2. 建立全球首座AI與機器人科學館,提升大眾普及度
為推動AI機器人普及教育, 韓國於2024年8月在首爾市建立全球首座AI與機器人科學館(Seoul RAIM),該館展示包括自動駕駛汽車、機器狗與各式機器人在內的最新人工智慧技術成果,透過教育功能的導入,打造一個探索科技的學習場域。讓大眾探討肉眼所見的世界及機器人所感測到的世界之差異,以及思考科技倫理、機器人及人類的界線。
三、結語
(一)落實AI機器人朝多樣專業服務,提供GPS「產學分布圖」
我國於2025年5月提出「AI新科技-智慧機器人計畫」,並於7月成立「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串聯產官學研能量,扣合「五大信賴產業」發展目標,加速AI機器人技術在產業及公共服務場域的落地應用,實現應用落地、人才培育、國產自主及產值新高四大目標。
為推動國產AI機器人技術的應用落地,未來可借鏡日本《機器人產業願景2050》,未來的支援型AI機器人應朝向提供多樣專業服務發展,廣泛導入至社區照護、育兒、教育等生活場域,形塑人-AI-機器人之間的新互動關係,並透過直覺式操作與自然語言對話介面,降低使用門檻,促進日常應用與社會共融。同時,為促進產業與學界AI機器人技術與產業需求的對接,參考日本「AI機器人產學發展委員會」模式,提供類GPS的產學分布圖,協助業界快速篩選合作對象,以促進人才共育與應用場域之媒合。
(二)推動資料驅動AI基礎建設,強調資安與倫理規範
為進一步強化我國資料治理基礎建設,可參考歐盟推動跨領域資料共享平台之建置,特別針對醫療、製造、長照等重點應用場域,建立完善的資料共享與互通機制,以支援AI模型訓練與驗證。同時應導入AI沙盒實驗環境,提供企業與研究機構在法規容許範圍內進行創新測試,並透過資料治理標準,加強合成資料與聯邦學習等新興技術的法規與治理標準,強化我國隱私與資安韌性。
在倫理面,亦可參照歐盟倡議,推動「前向對齊」理念,在投入AI訓練初期即融入人類價值觀,鼓勵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參與AI機器人設計與研發流程,提升模型對社會理解與倫理判斷能力;另外參考國際標準制定「人機協作安全指引」與公民參與式AI政策研討,廣納各方利害關係人意見,強化社會大眾對AI應用之信任與接受度。
(三)強化我國AI機器人相關法規規範與指引,制定「AI機器人導入支援指南」
我國可參考韓國制定的《智慧機器人法》經驗,規範AI機器人領域之發展,在現行相關法規中增列AI機器人發展條文,基於資訊安全原則,強化政策整合,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與供應鏈安全情勢。此外,可借鏡日本作法,推動制定「AI機器人導入支援指南」,協助企業及政府單位正確導入AI機器人技術,提升應用效能與安全性。
(四)建置AI機器人教育主題館,提升社會普及度
我國目前設有半導體主題展示館,例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設置「半導體未來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半導體的世界」常設展,持續推動國民半導體科普教育。
觀察國際上如韓國AI機器人科學舘(Seoul RAIM)針對AI機器人主題打造展示空間。匯集多家企業與研究機構的AI機器人成果。並與周邊學校與研究單位推動社區參與與學習場域擴展。我國未來可在相關展示館或AI相關產業聚落建置「AI機器人教育」主題舘,提供一般民眾體驗與學習AI機器人相關知識,有效提升AI機器人之大眾普及度。
(五)強化AI機器人內需動能,擴展本土應用場域與生態系
當前臺灣AI技術評分最高者包括醫療影像AI、工業機器人與智慧醫療與健康監測系統,為AI機器人應用於醫療與照護場域奠定發展基礎。借鏡日本與德國經驗,應強化人機協作互動與自然語言介面設計,並導入低程式碼/無程式碼技術,實現非專業人員亦可操作之普及性目標。
為推動AI機器人產業健全發展,未來可鼓勵國內業者開發符合內需市場的應用產品,特別聚焦醫療、照護、社會住宅、防災等領域。同時,政府應提供試驗場域資源與採購機會,可借鏡無人機產業的「軍民通用」模式,由公部門引導採購、穩定訂單,強化本土企業支持。此外,應重視場域驗證(Field Validation)機制,確保產品設計與規格符合實際需求,提升落地應用的可行性與效益。
參考文獻
1. ロボット産業ビジョン 2050 :人・社会・環境と共存するロボット。一般社団法人日本ロボット工業会 . 2025/05
2. 법제처국가법령정보센터. 2023. 지능형 로봇 개발 및 보급 촉진법 ( 약칭: 지능형로봇법 ).
3. 산업통상자원부. 2024. 제4차 지능형 로봇 기본계획(2024~2028). KDI. 2024/01/16
4. SEOUL RAIM.
5. 〈全球首座機器人與 AI 科學館!首爾 RAIM 球形設計結合創新建築工法,連結未來的文化新據點〉。MOT TIMES. 2024/10/22
相關文章: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