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中國聯通3G發展前景分析

瀏覽次數:115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4年9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報告來源】: 通信世界 2004-08-31

依靠CDMA2000從2G/2.5G往3G演進的平滑優勢,以及CDMA2000 1X EV-DO手機對手機基本性能問題的現實解決,中國聯通的3G業務在未來中國3G市場啟動初期將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是,雙網協調發展的挑戰、手機終端供應方面的風險、高價值2.5G用戶儲備上的劣勢以及3G技術制式選擇上的不確定性,都將成為未來中國聯通3G業務發展的重要挑戰。

一、中國聯通發展3G的背景與特點

作為中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中國聯通未來發展3G有自身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是中國發展3G的特殊性與中國聯通自身發展過程的特殊性所共同決定的。

(一)中國發展3G的特殊性

經過2000年的泡沫,2001年的低迷,2002年的調整,國際3G市場在2003年進入了準備啟動階段,並且有望在2004年進入初步啟動階段。在目前已經發放3G牌照的國家中,移動電話普及率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即使普及率較低的新西蘭、加拿大與波蘭2003年底其移動電話普及率都超過了40%。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移動電話市場中已經存在較充分的競爭,通過3G引入新競爭者的壓力不大。因此對於這些國家,3G產業的發展戰略是盤活市場存量,實現移動通信市場往深度與更高層面的演進,而且這種演進將主要體現在業務的增強上。

在中國,雖然至今沒有明確的3G牌照發放時間表,但總體上看,離3G牌照的發放是日益臨近的。截至2003年底中國移動電話普及率為20.92%,仍有較大的規模膨脹空間。另外,目前中國移動電話市場的競爭並不充分,通過發放3G牌照引入新競爭者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此,中國3G產業的發展戰略是盤活存量、激活增量,引導移動通信市場在業務與市場規模方面實現往廣度與深度的雙重演進。

未來中國3G市場發展的特殊性可以體現在兩大方面。

1.在3G發展戰略方面,現有2G運營商與獲得3G牌照的固網運營商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將使未來中國3G市場的競爭形勢更加錯綜複雜。

2. 如果3G牌照發放時中國2G市場仍沒有飽和,那麼中國3G將承擔部分普及2G的使命,這主要從原固網運營商發展3G中得以體現。

(二)中國聯通發展3G的特點

在中國發展3G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背景下,作為以移動業務為主的全業務運營商,中國聯通發展3G與中國移動相比也有自身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1.以移動業務為主的全業務運營商背景

作為不對稱管制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中,中國聯通是目前唯一的全業務運營商。由於3G的數據接入速率的提升,中國聯通經營3G後,除了實現3G與現有2G/2.5G的協調發展外,利用3G加速現有規模有限的固網業務發展,並爭取實現新的突破,也將可能成為中國聯通3G發展戰略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2. 雙網協調發展的現實

作為2G時代全球的少數幾個同時運營兩個移動網絡的運營商,中國聯通雙網協調發展的現實必將對其未來3G戰略產生現實的影響。在目前雙網仍沒有出現明顯有效的區分之前,中國3G牌照發放後競爭形勢的急劇複雜,將使雙網的協調發展前景更具挑戰性。

3. 3G技術制式的選擇

雖然目前中國聯通傾向沿CDMA2000的方向進行3G演進,但至今聯通也沒有表示過已經完全放棄往WCDMA演進的可能性。另外,即使聯通最終選擇單獨沿CDMA2000的方向進行3G演進,隨著中國3G牌照發放時間的一再延遲以及CDMA2000 1X EV-DV的商用前景逐漸明朗,CDMA2000 1X EV-DO和CDMA2000 1X EV-DV都是聯通可以選擇的技術制式。例如,韓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LGT早已決定把CDMA2000 1X EV-DV作為其目前CDMA2000 1X網絡往3G演進的技術選擇。

二、中國聯通3G發展前景分析

根據上述中國發展3G的特殊性與中國聯通發展3G的特點,未來聯通發展3G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可以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機遇與相對優勢:

在未來如果中國聯通選擇堅定的往CDMA2000方向進行3G演進,那麼CDMA2000的平滑演進優勢與CDMA2000 1X EV-DO手機終端性能問題的現實解決,將成為聯通發展3G的機遇與相對優勢。

1.CDMA2000在技術與業務方面從2G/2.5G往3G演進的優勢

CDMA2000從2G/2.5G往3G的平滑演進優勢將是聯通未來3G發展的最大先發優勢。

從整體演進思路看,CDMA2000往3G的演進是一種疊加式演進方式。在無線網絡設備方面,CDMA2000的技術演進往往是通過在基站上更換或增加一定電路板來實現,這種方式能夠較有效的實現後向兼容,例如從CDMA20001X向CDMA20001XEV-DO或CDMA2000 1X EV-DV演進時,移動話音可以仍然由原來CDMA2000 1X網絡單元承載,CDMA2000 1X EV-DO或CDMA2000 1X EV-DV網絡單元部分的規模並不會影響話音的提供範圍,3G話音上的有效保證有助於實現2G/2.5G向3G的平滑演進。

相對於CDMA2000,WCDMA並不能實現對GSM/GPRS/EDGE的完全平滑演進,WCDMA需要重新架設基站,3G話音需要WCDMA網絡承載,在WCDMA網絡實現全覆蓋前,3G話音業務的使用範圍將嚴重受限。雖然WCDMA運營商(除NTTDoCoMo)都採取了GSM/WCDMA的雙模發展策略,但這種策略不僅背離了移動通信盡量減少切換的基本原則,而且這種不同制式網絡間的切換問題目前仍然比較突出。在目前WCDMA的商用中,雙模發展策略的缺陷就體現得比較明顯,在歐洲WCDMA給用戶的普遍體驗就是:比2G快得多的接入速率,而且有一定業務亮點,但服務範圍有限,小問題比較多,最重要的是話音業務的整體質量比2G差,這種業務體驗導致了原來在歐洲還不是很普遍的雙機現象開始流行起來。

CDMA2000平滑演進優勢在實踐中也得到了證明。在日本移動電話市場,作為市場佔有率與KDDI旗鼓相當的VodafoneK.K.於2002年12月就開始了WCDMA手機服務,但由於3G網絡規模發展速度較慢,到2004年4月僅有用戶15.1萬戶。而KKDI於2003年11月開始了CDMA20001XEV-DO手機服務,只用了2個月就發展了13.4萬戶用戶,截止到2004年5月底用戶已經超過50萬戶。除了CDMA2000 1X業務的成功因素外,CDMA2000的演進優勢是影響KDDI 3G業務發展成效的重要原因。

未來中國3G市場的技術制式競爭格局將可能與目前的日本市場有一定相似性。無論未來TD-SCDMA的商用規模如何,WCDMA與CDMA2000都將很可能處於直接競爭狀態。根據上述分析,中國聯通選擇CDMA2000往3G演進,至少擁有三大方面的相對優勢。

(1)3G話音服務的優勢

中國移動的WCDMA網絡必然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而通過現實的CDMA20001X網絡進行3G話音承載,聯通的3G網絡將至少能夠在半年甚至一年時間內在3G話音服務方面處於領先,而這種領先的時間將視屆時聯通CDMA20001X網絡的規模及競爭對手WCDMA網絡的發展速度。結合中國發展3G的特殊性,在中國3G市場發展初期良好的3G話音將產生明顯的整體競爭優勢。當然,CDMA2000在3G話音質量方面的先發優勢只是相對的,一旦與之競爭的WCDMA網絡形成規模甚至實現全覆蓋,CDMA2000的優勢將基本喪失。如DoCoMo的WCDMA網絡2003年3月就達到90%以上的人口覆蓋率,基本解決網絡規模問題,依靠手機終端問題逐漸解決、2G的i-mode業務移植、高價值2G用戶儲備等優勢,DoCoMo的WCDMA已經提前進入了良性快速發展階段,而沒有給KDDI通過3G業務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2)3G網絡規模形成速度的優勢

根據之前的介紹,CDMA20001X網絡升級到CDMA20001X EV-DO或CDMA2000 1X EV-DV,只需要增加或更換一定的電路板,並在機房中增加有限的設備,而無需重新架設基站和重新選址規劃等,因此在網絡建設力量等其它條件相當的情況下,聯通在3G網絡規模形成速度方面就會比未來的WCDMA運營商擁有一定的相對優勢。

(3)投資成本優勢

在投資支出方面,CDMA2000比WCDMA也有一定優勢。根據全球的CDMA20001XEV-DO網絡建設與投資經驗,把CDMA20001X網絡全面升級到 CDMA2000 1X EV-DO的總投資約為原CDMA2000 1X網絡總投資的1/3。而WCDMA網絡不能從原GSM網絡平滑升級,不僅需要重新架設基站,而且由於WCDMA網絡與GSM網絡在覆蓋特徵上存在一定差異,現有的GSM基站站址可能無法被全面利用,新的站址資源支出將難以避免。因此,新建WCDMA網絡的投資成本通常比CDMA2000 1X升級到 CDMA2000 1X EV-DO要高。投資成本的優勢有利於處於市場挑戰者地位的中國聯通把有限資源更多的投入到業務開發等其它領域。

2.3G手機終端優勢

未來聯通在3G手機終端的相對優勢在於CDMA20001XEV-DO手機的基本性能保證和較少的IOT問題。

目前,WCDMA手機的基本性能已經成為影響WCDMA商用進程的重要瓶頸,這種瓶頸效應主要體現在諸如待機時間、通話時間、體積、重量等方面。至今為止已經商用的WCDMA手機都是定位於高端用戶市場並提供全業務功能支持的,它們上市時與同期市場上主流的2.5G手機相比,在功能支持、顯示屏尺寸與效果、攝像頭性能等方面都更加優越,但在待機時間、重量等基本性能方面,不僅與2.5產品存在明顯差距,也遜色於同期的CDMA20001XEV-DO手機。如果把2003年前上市的產品作為第一代WCDMA手機,2003年上市的產品作為第二代手機,2004年後上市的產品作為第三代手機,通過表1的比較可以看出WCDMA手機在基本性能方面與2.5G產品、CDMA20001X EV-DO手機的差距。目前,基本解決性能問題的第三代WCDMA手機僅有DoCoMo的900i系列,目前歐洲市場最新上市的雙模WCDMA手機仍然是第二代的WCDMA手機。

相對於WCDMA終端,CDMA20001XEV-DO的手機終端在2003年上半年就解決了基本性能問題,CDMA2000的技術演進特點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CDMA2000無論網絡還是手機都是功能疊加式的演進,CDMA20001X EV-DO手機只需要在CDMA2000 1X手機技術的基礎上,針對高速數據業務功能部分進行研發,而在2002年5月首款CDMA2000 1X EV-DO手機上市時,CDMA2000 1X的手機已經開始成熟。因此,CDMA2000 1X EV-DO手機能夠以成熟的CDMA2000 1X手機技術為基礎,加快發展與成熟的進度。當然,根據目前的演進趨勢高端的雙模WCDMA手機在2005年上半年前就能夠解決基本性能問題來看,如果中國3G牌照2005年後才發放,聯通在這方面的優勢將喪失。

在手機與網絡之間的IOT問題方面,由於整個CDMA2000產業都被高通高度控制,這種產業鏈結構產生的少數積極後果之一就是商用過程中較少的IOT問題,這已經被CDMA2000商用實踐與中國信產部的3G外場測試結果得到檢驗。中國3G牌照發放後,較少的IOT問題將有利於聯通加快3G業務的提供速度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二)聯通3G業務的發展挑戰

1. 雙網協調發展問題

從全球範圍看,在2G/2.5G時代就進行雙網運作的運營商並不多,與中國聯通最類似的應該是日本的KDDI。KDDI的雙網制式是CDMA與PDC,截至2004年4月,KDDI的CDMA用戶和PDC用戶分別達到1724萬戶和362萬戶,CDMA早已明確的成為KDDI集團主要的移動網絡發展與演進方向。聯通CDMA業務已經開通了兩年,但目前其GSM與CDMA用戶比例仍為3:1,而且至今仍沒有出現CDMA用戶數能夠在短期內超過GSM用戶的跡象。

雙網協調發展的狀態將對未來聯通3G發展提出一定的挑戰。在聯通CDMA業務提供初期,CDMA與GSM是高度同質化的,但隨著聯通CDMA三期擴容的結束,CDMA網絡的規模已經與GSM旗鼓相當,而且由於CDMA 1X網絡規模的擴大,應該說CDMA與GSM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化。但目前聯通GSM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用戶萎縮,這主要是目前中國對移動話音的需求仍遠未滿足的體現。然而,在目前中國移動數據業務市場已經啟動的背景下,未來數年緊靠話音與有限的數據業務已經不足以維持在網用戶的忠誠度,這將是聯通GSM與固網運營商無線市話業務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在未來數年GSM用戶仍然作為聯通主要現實用戶群的情況下,聯通不會輕易完全放棄這些用戶群,這正是聯通至今仍沒有表示已經完全放棄往WCDMA演進的重要原因。

而對於CDMA網絡,雖然按照聯通公佈的觀點,CDMA網絡已經初步實現了規模經濟性,但在中國這種以大眾用戶為主而且移動電話應用密度整體較低的大範圍市場中,對於一個僅有幾千萬中端用戶而且處於高投資階段的移動電話網絡,其規模經濟性將仍然是比較脆弱的。在未來,隨著競爭者增加、價格壓力加大、用戶轉網頻率提高,一旦失去目前GSM發展的支撐作用,聯通CDMA在規模經濟與盈利能力方面的脆弱性將可能暴露出來,這也將影響到聯通在CDMA網絡上的3G發展資源投入程度。

總的來看,雙網協調發展的現實使未來聯通3G業務的發展仍有較大變數。

2.手機終端的挑戰

雖然從手機技術方面看,CDMA2000 1X EV-DO手機在基本性能上不存在瓶頸問題,但手機終端的供應保證仍將可能成為聯通3G發展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目前已經商用的CDMA20001XEV-DO網絡都是基於2G頻段的,因此能夠在IMT-2000頻段商用的CDMA20001X EV-DO手機還沒有實踐檢驗,如果未來中國聯通在IMT-2000頻段進行3G商用,商用手機的效應速度將成為一個變數。

(2)CDMA20001XEV-DO運營商在手機問題的處境也有較大差別。韓國的CDMA手機產業實力雄厚,而且兩大3G運營商SKT與KTF對手機產業也有很強的傳統主導能力,目前支持這兩家運營商CDMA20001X EV-DO業務的手機已經累計超過30款,手機環節已經能夠有效推動業務的發展。而國際上其它的CDMA2000 1X EV-DO運營商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手機問題。例如截至2004年3月底,僅有三款手機和一款終端支持日本KDDI的CDMA2000 1X EV-DO業務,雖然KDDI僅用了4個月就發展了34萬戶3G用戶,但如果目前的終端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未來用戶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將受到影響。

(3)目前國外的CDMA手機都是機卡不分離的,而中國聯通CDMA手機都是機卡分離的。聯通對CDMA手機機卡分離的要求正是其CDMA業務開始進入市場時手機供應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如果未來聯通對CDMA20001XEV-DO手機仍然強調機卡分離,那麼就需要消耗一定資源去加以解決。

3. 用戶發展及3G用戶儲備問題

數字移動電話替代模擬移動電話是一種技術上的替代,話音業務都處於絕對統治地位,而且這兩種移動電話制式都是解決移動電話服務從無到有的問題。3G尤其是WCDMA的演進過程,技術上是對2G的逐漸替代,業務上是2G的豐富與延伸,用戶層面上則是現有2G用戶的逐漸升級過程。3G市場的普及也將總體上遵循高端/高價值用戶群-中端用戶群-低端、大眾用戶群的路徑。因此,現有2G運營商往3G演進過程中,原來的高價值2G/2.5G用戶儲備將成為其3G業務啟動速度與發展成效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技術制式相同、網絡質量接近、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基本同質的情況下,高價值2G/2.5G用戶儲備對3G業務發展成效的影響在韓國體現得最為明顯。雖然KTF啟動3G較早,但由於原2G/2.5G用戶規模落後於SKT,因此其3G用戶規模很快就被SKT超過。當然,2004年1月韓國實行的號碼可攜帶政策對未來韓國3G市場的競爭格局將產生一定影響。

對於存在不同制式的3G市場,這個結論仍然成立。在日本,雖然KDDI的CDMA20001X業務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其CDMA20001X用戶主要由其CDMA95A用戶轉化而來,KDDI並沒有能夠在移動電話市場份額上取得明顯突破。當2003年3月DoCoMo基本解決了3G網絡覆蓋與終端問題後,依靠原有的高價值2G用戶儲備優勢,其3G用戶發展迅速加快,並於2004年在日本三大運營商的3G服務中率先實現良性發展。

未來發展3G業務的過程中,聯通也將面臨高價值2G/2.5G用戶儲備方面的挑戰。雖然聯通的CDMA20001X在數據接入速率上比GPRS優勢明顯,但整體上看聯通在高價值2G/2.5G用戶規模方面與中國移動相比仍處於劣勢,在中國仍缺乏號碼可攜帶政策的條件下,短期內聯通難以逆轉這種差距。另外,如果中國移動大規模的把現有GPRS網絡升級到EDGE,聯通CDMA20001X在數據接入速率上的優勢將喪失。同時,高價值的2G/2.5G用戶儲備方面的劣勢有可能使未來聯通發展3G初期由於有效用戶規模有限而影響了發展成效。

4.3G技術制式的選擇

如果聯通選擇沿CDMA2000的方向進行3G演進,隨著中國3G牌照發放時間的一再延遲以及CDMA20001XEV-DV的商用前景日益明朗,CDMA20001X EV-DO和CDMA2000 1X EV-DV都是聯通可以選擇的技術制式。CDMA2000 1X EV-DO已經成熟,這可以在韓國和日本的商用中得到充分證明,但高通的高度壟斷與不能提供並發業務是最大劣勢。諾基亞等推動的CDMA2000 1X EV-DV的吸引力在於更高的速率和並發業務提供能力,這點在移動話音遠未飽和的中國市場更有現實意義。但按照諾基亞等廠商提供的時間表,CDMA2000 1X EV-DV要到2006年才能成熟,而且還需要商用進行檢驗。

由於中國3G牌照發放的不確定性與技術制式背後的政治、經濟利益博奕關係,面對高通主導的CDMA20001XEV-DO和諾基亞等推動的CDMA20001X EV-DV兩大選擇,聯通對3G技術制式選擇上仍有一定不確定性。最近高通推出的CDMA2000 1X EV-DO Rev A也在CDG得到通過,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並發業務提供能力,可跟CDMA2000 1X EV-DV競爭,但其成熟度與商用能力同樣需要得到檢驗。

三、結論

依靠CDMA2000在技術與業務方面從2G/2.5G往3G演進的平滑優勢,以及CDMA2000 1X EV-DO手機對手機基本性能問題的現實解決,中國聯通的3G業務在未來中國3G市場啟動初期將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是,雙網協調發展的挑戰、手機終端供應方面的風險、高價值的2.5G用戶儲備上的劣勢以及3G技術制式選擇上的不確定性,都將成為未來中國聯通3G業務發展的重要挑戰。

STIC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