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IEA報告:AI數據中心電力需求激增,挑戰全球電力基礎設施

瀏覽次數:167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4月1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IEA報告:AI數據中心電力需求激增,挑戰全球電力基礎設施

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已成全球趨勢,而背後強大的算力需求正推動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大幅上升。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Energy and AI)指出,全球數據中心在2024年約佔總電力消耗的1.5%,而到2030年預估將超過3%,電力需求將倍增,達到945 TWh,與日本全國目前用電量相當。

IEA指出,AI帶動的電力需求快速攀升,可能對能源安全與碳中和目標構成壓力。目前以美國、中國與歐洲為主要數據中心消耗地區,占全球總消耗的85%。若無妥善因應,碳排將由目前的1.8億噸升至2035年的3億噸,儘管占比不高,但增幅驚人。

一座100 MW規模的AI專用資料中心,其電力消耗可達10萬戶家庭用電量,而正在建設中的超級運算中心甚至將達到200萬戶的用電規模。這樣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其他工業部門,引發各國對於電力分配與基礎建設的重新盤整需求。

IEA預測,到2030年,美國在數據處理上的用電量將超過鋁、鋼、水泥與化學製品等高耗能製造業總和。AI將成為電力需求成長的最大貢獻來源,佔美國整體電力成長的近一半,使原本趨緩的用電需求重回高成長軌道。

為應對成長中的AI用電需求,Google、Microsoft、Amazon等科技巨頭紛紛轉向核能與再生能源。IEA指出,自2030年起,小型化模組核電(SMR)預期將投入應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力,也將透過儲能與電網整合提供穩定電力。

面對AI資料中心的集中性與高能需求,許多地區電網已現壓力。IEA警告,若無法即時擴建電力基礎設施,將有20%的新建數據中心計畫可能面臨延宕,進而影響整體數位轉型進程。

儘管AI本身耗能驚人,但其對能源系統的正面影響同樣潛力可觀。從再生能源發電預測、電網穩定維運、到預防停電與降低損耗,AI可提升效率並減少運營成本,助力能源轉型。

隨著能源系統數位化,AI也加劇了網路安全風險。IEA報告顯示,能源公用事業遭AI駭客攻擊的事件四年間成長三倍,但同時也透過AI提升防禦能力,成為攻防並進的雙面刃。

AI設備所需的半導體、電池與冷卻系統,大量依賴稀有金屬與關鍵礦物。IEA特別點出2030年資料中心對鍺、鎵等稀有元素的需求將顯著成長,凸顯供應鏈安全與地緣政治的敏感性。

IEA提醒,新興市場雖擁有龐大網路人口,但基礎電力與數位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在地AI發展潛力。若能提升電力穩定性並吸引數據中心落地,將成為數位躍進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契機。

效率提升是抑制電力需求成長的關鍵。IEA建議,各國政府與企業應採用能耗較低的AI模型、優化冷卻系統、推動電價差異化激勵,以平衡能效與算力需求。政策面的引導與協調也將左右能源與AI的共生發展。

AI無疑是推動未來社會與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而能源正是其發展的根基。AI與能源產業的互動日益密切,未來十年將是兩者深度融合的關鍵期。IEA呼籲,唯有技術、政策與產業三方攜手,方能實現AI與能源轉型的雙贏局面。(1086字;圖1)


參考資料:
AI is set to drive surging electricity demand from data centres while offering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how the energy sector works. IEA. 2025/04/10.
Energy and AI. IEA. 2025/04/10.
AI Will Bring Surging Electricity Demand, IEA Predicts. Newsweek. 2025/04.
AI surge to double data centre electricity demand by 2030: IEA. France24. 2025/04/10.
Global data center power demand to double by 2030 on AI surge: IEA. S&P Global. 2025/04/10.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