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若實施晶片關稅的負面影響評估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劉佩真 發表於 2025年6月10日
圖、美若實施晶片關稅的負面影響評估
先前台積電發表認為晶片關稅政策弊大於利的看法,認為不僅會影響其在美國的投資,還會對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以及美國本土科技企業造成負面衝擊;台積電主要的觀點集中於影響在美投資計畫、增加成本與降低需求、傷害美國企業、供應鏈複雜性高等,因而台積電呼籲美國政府,應對已承諾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製造商,包括台積電,給予關稅豁免,以確保這些投資項目能夠順利進行,並維護美國在競爭激烈科技產業中的領導地位。事實上,台積電此一立場也獲得了部分美國科技公司的聲援,甚至美國企業對於美國政府可能課徵晶片關稅的看法,普遍呈現出強烈反對的立場,尤其來自半導體產業鏈的企業,無論是晶片製造商、設計商,還是使用晶片的終端產品製造商,都表達高度的憂慮。
美國若實施晶片關稅將損及自身經濟成長率的表現、國民生活水準,甚至對於外資赴美投資半導體事業造成進度遞延的情況,且最終恐讓美國的AI競爭力受損、美國製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力也將被削弱
美國若對進口半導體加徵關稅,將對其經濟、人民生活水準、關鍵產業競爭力以及稅收造成廣泛而深遠的負面影響。根據美國智庫ITIF所公布的預測數據可知,首先美國經濟成長將顯著下跌,無論是加徵10%或25%的半導體關稅,都將導致美國GDP成長率下降,若加徵25%關稅,第一年美國GDP將減少0.18%,其係因半導體關稅會導致資訊通信技術產品價格上漲,進而減少ICT產品消費和資本存量,最終拖累美國生產力並導致經濟成長停滯。其次美國公民的生活水準將明顯下降,若加徵25%關稅將使每位美國公民第一年平均損失約122美元,直接影響民眾的購買力和生活品質。
再者,美國的AI競爭力將受損,恐讓中國趁勢崛起,特別是資料中心是美國AI產業的基礎設施,高度依賴半導體,但美方若加徵關稅將提高Google、AWS等雲端服務商以及OpenAI、微軟等AI巨頭的成本,減緩AI模型訓練速度,並不利於美國吸引AI基礎建設投資,此不僅削弱美國AI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恐使原本就大量執行補貼的中國對手取代美國在AI市場的市佔率。甚至美國製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力將被削弱,畢竟半導體關稅不僅會提高汽車、資通訊產品、醫療設備等所有仰賴半導體之下游產品的成本,也將直接降低美國製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半導體關稅並不會有效促使外國半導體公司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主要係因晶圓廠的建設極其複雜且耗時耗資,其選址考量多達500個變數,包括技術勞工、稅務及貿易政策、法規與環境條件等,關稅只是其中一項,故單純依靠加徵關稅來吸引半導體公司在美國設立成本更高的生產設施是不切實際的。總體來說,對進口半導體加徵關稅不僅會損害美國經濟成長、降低人民生活水準、造成巨額稅收損失,更將危及美國在AI、資料中心及製造業等關鍵技術領域的進步,並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顯然提升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固然重要,但加徵關稅絕非正確的解決方案。
在美國本土供應鏈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之前,貿然實施晶片關稅將對美國本土企業造成衝擊,因此建議美國政府應以投資獎勵、延長投資抵免期限、減少監管障礙等鼓勵措施,提升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競爭力
若以我國半導體業對於美國欲課徵晶片關稅的看法來說,多傾向美國政府應豁免非美國製造的半導體關稅,以避免提高終端產品成本、降低需求,進而傷害整個產業生態。任何進口限制都不應危及保護在美投資的穩定性,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大規模投資,並確保已承諾在美國進行大量半導體生產的企業和投資者獲得合理調整時間。此外,由於許多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仍仰賴進口,若對這些項目課徵關稅將直接影響台廠在美國的供應鏈投資進程,因此美方應確保供應鏈穩定;同時關稅也不應延伸至下游產品,畢竟此將會增加成本並抑制市場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半導體業界也期望美方要高度重視全球產業鏈的現狀與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強烈建議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不應對來自台灣等「可信賴生態系統夥伴」的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或其衍生產品課徵關稅或貿易限制,畢竟關稅措施將會對美國自身技術創新、競爭力及本土製造目標造成負面衝擊,同時強調台美半導體夥伴關係對於維持美國在AI、高效能運算及行動通訊等先進應用的技術領先地位至關重要,然而課徵關稅將破壞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進而影響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1696字;圖1)
作者資訊:
劉佩真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資料來源:
半導體關稅將損害美國經濟及美國在數位產業之領導地位。ITIF。2025/05/25。
美國對台積電課高關稅?專家說:這點最讓大家擔心。聯合報。2025/05/26。
美科技四雄也表態勿課晶片關稅 川普可能轉向?央廣。2025/05/26。
美4巨頭 盼別課半導體關稅。中華新聞雲。2025/05/27。
美國「232條款」來勢洶洶 台灣半導體面臨一擔心二挑戰。經濟日報。2025/05/27。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