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IEA報告:全球電力需求強勁成長,但歐美電價飆漲凸顯能源轉型挑戰

瀏覽次數:95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8月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IEA報告:全球電力需求強勁成長,但歐美電價飆漲凸顯能源轉型挑戰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25年中電力報告(Electricity Mid-Year Update 2025),儘管全球經濟面臨通膨與地緣政治風險,2025年與2026年的電力需求仍將強勁成長,預估分別年增3.3%與3.7%。工業用電、空調使用、資料中心擴張與電氣化進程是帶動需求的主因。尤其中國與印度將佔據全球超過六成的增長份額,展現其對全球電力市場的主導地位。

2025年上半年,歐洲與美國的批發電價年增約30%-40%,反映天然氣價格上揚與再生能源供應不足的衝擊。歐盟平均電價達90美元/MWh,為美國的兩倍,也較中國高出五成。電價走勢正重新定義能源密集型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尤其歐洲產業面臨的成本壓力益發沉重。

歐洲負電價出現的時數在2025年上半年倍增至約8%-9%,顯示電力市場供需不平衡的挑戰加劇。德國、荷蘭與西班牙等國特別顯著。IEA強調需推動更具彈性的市場設計與法規機制,包括擴充儲能與需求響應資源,以應對再生能源間歇性供給所帶來的系統壓力。

由於風電與水力發電供應不穩,歐盟不得不仰賴燃氣與煤電填補缺口,2025年上半年煤電與燃氣發電分別年增3%與近20%。但全年預測顯示,隨著下半年再生能源回穩,歐洲煤電預計將年減3%,至2026年更將下降逾20%,其佔比將首次跌破10%。

美國電力需求成長持續加速,2025與2026年年增率預計為2.3%與2.2%。資料中心耗電量預估至2030年將比2024年增加240 TWh,高科技製造業如半導體與電池工廠新建案激增也顯著推升電力消耗。此外,電動車與熱泵市場成長也進一步助長需求。

中國2025年上半年電力需求年增3.7%,全年預估達5%,主因為產業回溫、家電普及與空調使用增加。電動車用電占全國比重突破1%,光伏發電同比成長45%,風電成長11%,低碳能源佔比首次突破40%。預計2026年風、光合計增速仍將超過20%。

受較涼夏季氣候與經濟不確定性影響,印度2025年上半年用電年增僅1.4%,全年預估成長4%。不過再生能源持續攀升,太陽能與風電合計占比升至14%,水力與核能也呈雙位數成長。政府延長煤電全產能運轉命令,預期下半年煤電將重回增長。

2025年上半年,澳洲與印度分別出現電價年減6%與15%的現象。澳洲因電池儲能規模擴大、太陽能與風電供給充足,有效抑制尖峰電價。印度則受惠於海運煤價下滑與電力新增裝置容量,有效提升市場流動性並壓低成本。

全球核能發電預計在2025年創下新高,驅動力來自中國、日本、印度等新機組上線及歐美反應爐重新啟動。天然氣發電也因中東油轉氣趨勢與亞洲需求提升而在2025、2026年持續成長1.3%。兩者皆為再生能源無法即時供應時的重要補充。

IEA指出,全球電力部門碳排放2025年將停止成長,2026年則略降不到1%。歐洲、北美與中國的減碳趨勢明顯,整體碳強度預估將由2024年的445 g CO₂/kWh降至2026年的415 g CO₂/kWh。其中歐盟減幅達10%、中國超過5%,展現轉型決心。

2025年2月與4月,智利及西班牙-葡萄牙分別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凸顯電網脆弱性與供電韌性不足問題。IEA呼籲各國強化輸電基礎設施、彈性資源與制度改革,如更新電網規範與儲備要求,以因應電力系統日益複雜的挑戰。

全球電力市場正處於快速轉型期,一方面電力需求強勁上升,另一方面則面臨價格波動、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等挑戰。再生能源正逐步取代傳統化石燃料,低碳電力比重穩步提升。然而,唯有建立更具韌性與靈活性的電力系統,方能實現穩定、永續與公平的能源轉型。(1274字;圖1)


參考資料:
US electricity prices soar 40% in H1 2025, outpacing EU’s 30% increase. Balkan Green Energy News. 2025/08/01
Electricity Mid-Year Update 2025. IEA. 2025/07


相關文章:
1. 
前瞻技術脈動:環境永續(202522)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