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角力新戰場 美聽證會示警:太空已成21世紀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前沿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8月28日

圖、美中角力新戰場 美聽證會示警:太空已成21世紀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前沿
2025年,美中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戰略階段。在4月3日美國國會聽證會中指出,中國透過民用、軍事雙軌並進策略,加速建構太空產業鏈,試圖在未來數十年內超越美國,取得主導地位。太空資源和技術不僅支撐經濟活動,更影響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平衡,美國若失去太空優勢,恐將動搖全球規範制定權與軍事威懾力。
中國的太空戰略並非象徵性工程,而是完整的國家計畫。2014年後,中國開放民間資金投入太空產業,商業規模從2019年的1,130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2,680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9,000億美元。中國已將商業太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以重複使用火箭、低軌衛星星座與衛星連結等技術,推動全球市場布局。
中國近十年在軍事太空技術上進展迅速。2024年底,中國擁有逾1,015顆在軌衛星,其中超過500顆用於情報監測與偵察。中國已具備摧毀低軌衛星的反衛星飛彈,並可能發展可攻擊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系統。此外,地面高能雷射與電磁干擾技術也快速成熟,顯示中國有能力在戰時「致盲」敵方太空資產。
中國自2016年起持續推進量子通訊衛星,2022年與南非、俄羅斯合作測試量子網路,美國則預計2026年才進行首顆量子衛星發射。另有在軌維修與捕獲衛星技術示範,顯示中國在「近距離太空作業」的能力,既可用於維護,也具備攻擊潛力。
2019年成立的美國太空軍正試圖從「後勤服務提供者」轉型為真正的「太空作戰軍種」,以確保在戰爭中掌握太空制高點。然而聽證會指出,太空軍經費自2023年起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反制中國的「太空控制能力」不足,需加速投資防禦與攻擊系統。
美軍現有衛星系統多為高價且壽命長的少數大型衛星,易受攻擊。太空軍正推動「低軌衛星星座化」,以數百顆小衛星分散風險,增加敵方攻擊難度。中國則以SatNet計畫建構14,000顆低軌通訊衛星,試圖在數據傳輸與全球網絡上取得優勢。
美國政策仍沿用「太空非軍事化」時代的框架,過度保密和限制測試,影響技術進展與國際合作。中國則靈活利用規範空白,積極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太空秩序,對現行國際機構如國際電信聯盟和《外層太空條約》形成挑戰。
美國雖保持全球領先的商業火箭技術,但中國的重複使用火箭與超高頻率發射能力正迅速追趕。量子衛星、超音速載具、太空飛機等新技術若被中國率先實用化,將改變戰略態勢,對美國構成長期威脅。
聽證會強調,美國須整合盟國衛星資源,形成多國共享的太空網絡,以提升威懾力並分擔成本。國際合作不僅能提高太空監測能力,還能降低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孤立對手的策略成功率。
太空競爭已成21世紀國際秩序的重要戰略核心。中國憑藉國家資本、軍民融合與技術突破,挑戰美國的太空霸權,美國則必須調整政策、增加投資,並藉由盟友合作確保領先地位。太空不再只是探索的舞台,而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的前沿戰場,而未來數十年的太空政策有可能決定全球權力格局。(1123字;圖1)
參考資料:
The Rocket’s Red Glare: China’s Ambitions to Dominate Spac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25/04/03
China is working on reusable rockets—and a strategic leap in space power. Space Project. 2025/08/15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