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量子時代的稀土戰略:從材料基礎到科技霸權的新冷戰

瀏覽次數:124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10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量子時代的稀土戰略:從材料基礎到科技霸權的新冷戰

當全球科技競爭邁入量子時代,稀土元素正悄然成為左右創新走向的戰略核心。近期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新一輪限制,讓原本冷靜的市場陷入劇烈波動,也凸顯了這些隱藏在晶片與超導線圈背後的元素,正是量子科技的「沉默引擎」。從電信光纖到量子處理器,稀土元素構築起人類邁向量子文明的基石,而掌握這些資源的國家,正逐步決定未來科技權力的版圖。

過去數十年,全球化帶來了產業互依與成本效率,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與供應鏈脆弱化,國家安全與科技自主成為政策核心。量子技術因涉及國防、加密與超級運算,被視為未來科技主權的象徵。各國政府已不再僅以經濟角度看待此技術,而是以戰略高度重新配置產業鏈,稀土材料因此成為新冷戰的關鍵籌碼。

稀土族的獨特量子性質,源於其被外層電子屏蔽的4f電子軌域,能在外界干擾下保持量子相干性。釹(Neodymium)提供強光訊號、銪(Europium)具長時間量子記憶能力、鐿(Ytterbium)則是離子量子運算的主力材料。這些元素的穩定自旋態,使量子資訊能在固態晶體中長時間維持,為量子電腦與量子網路奠定硬體基礎。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中國目前掌握約九成的稀土精煉產能,並在永磁稀土與下游應用市場維持絕對優勢。即使美澳等國積極投資開採與提煉,中國整合礦產、化工與製造的完整體系仍難以撼動。每當北京調整出口配額,全球高科技產業即感震盪,凸顯其在量子供應鏈的「關鍵材料霸權」。

為了降低依賴,美國國防部近年透過資金與股權投資支持MP Materials等企業,推動加州與德州設廠計畫。澳洲Arafura與日本的回收體系亦同步啟動,嘗試建立「封閉循環稀土供應鏈」。這些措施不僅是產業政策,更是戰略防禦,地在於確保量子與AI產業在面對地緣風險時不致斷鏈。

量子處理器與感測系統的實現,對材料純度與低溫穩定度的要求極高。從鐿離子阱到銪摻雜晶體,再到釹鐵硼磁鐵,每一步都需依賴高純度稀土。這些材料支撐了量子位元的穩定運算,也構成了光子轉換、磁冷卻與超導耦合的核心組件。缺乏穩定供應,量子硬體的研發進度便無法持續推進。

美中歐三方的政策取向顯示,量子科技正成為新形態的戰略賽道。中國利用稀土掌握原料優勢,美國則以投資與盟友合作強化技術鏈,而歐盟在量子通訊與標準化上尋求主導權。各國都在嘗試透過供應鏈控制與技術規範塑造未來的經濟秩序。

市場層面上,Quantum Computing Inc.、IonQ等企業股價近期大漲,顯示投資人對量子商業化的期待。MP Materials與蘋果的長期稀土供應協議,則象徵科技巨頭正提前鎖定關鍵材料。稀土與量子產業的交錯,讓企業同時具備科技與地緣雙重戰略價值。

然而,稀土開採的環境成本、精煉技術門檻與市場週期性仍構成重大風險。當各國競相建設「去中國化」供應鏈時,也面臨過剩投資與技術瓶頸的可能。量子運算雖前景巨大,但在可預見未來十年內仍屬研發密集、商業化未完全的領域。

稀土元素不只是產業原料,更是量子時代的戰略基石。掌握稀土,就等同於掌握量子運算、超導科技與資訊安全的主導權。未來的競爭,不僅在於誰能研發更強的量子晶片,而在於誰能穩定提煉並掌控這些關鍵材料。最終,化學(材料)的主權,將決定科技的主權。(1239字;圖1)


參考資料:
Rare-Earth Minerals And Quantum Computing: How Secure Are The Supply Chains? The Quantum Insider, 2025/10/15
Quantum Supply Chains: A Test Case for a New Economic World Order. Just Security, 2025/8/27
Quantum Computing and Rare Earth Exposure: Unpacking Premarket Gainers in a Strategic Sector Convergence. AInvest, 2025/10/3
The Quantum Revolution: How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Building Tomorrow’s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Brian D. Colwell. Blog, 2025/7/1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