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首宗生成式AI著作侵權官司 -- 德國音樂仲團GEMA起訴OpenAI和Suno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陳家駿 發表於 2025年3月21日
圖、歐洲首宗生成式AI著作侵權官司 -- 德國音樂仲團GEMA起訴OpenAI和Suno
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掀起全球生成式AI浪潮後,雖然在科技上帶來破壞式創新的重大突破,但也衍生許多著作侵權案件(截至2025年1月在美國已有近40起與AI相關的著作權訴訟),這其中包括開源碼、文字、圖形影像等不同領域,而音樂方面也不遑多讓,在美國已有多起相關訴訟,現在連歐洲也掀起戰火。德國音樂仲介團體GEMA(Global Entertainment Marketing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於2024年底及2025年初,分別向全球領先之AI巨頭OpenAI和新創Suno AI公司提告,指控彼等侵害著作權。
一、OpenAI案緣起
總部位於柏林的GEMA(German Society for Musical Performing and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Rights音樂表演與機械複製權協會),係德國版權集體管理機構,代表約德國95,000多名會員(包括作曲家、作詞者、音樂出版商),以及全球超過200萬名的著作權益,於2024年11月13日向慕尼黑地方法院,對ChatGPT背後開發商美國母公司OpenAI,及其歐洲營運的子公司OpenAI Ireland提起訴訟,指控未經授權在其AI工具ChatGPT,重製許多GEMA所代表成員作家的音樂作品來訓練其模型系統。本案是全球第一起由版權管理仲介團體(collecting society),針對生成式AI系統供應商提起的法律行動,同時也是歐洲關於AI著作權侵害訴訟之首例,代表著歐盟系統中第一次對生成式AI著作侵權的重要司法測試,具有里程碑意義而備受關注。
二、盤點目前關於生成式AI音樂詞曲案件
AI生成音樂所衍生之侵權訴訟大都集中於美國,著名三大音樂出版商包括環球與Concord音樂集團和ABKCO等多家廠商,於2023年10月在美國控告AI公司Anthropic,指控其聊天機器人Claude(即Transformers四大模型之一:ChatGPT, Llama, Claude, Gemini),未得許可複製並傳播其受著作權保護的歌詞,來訓練和建構其AI模型。(請參閱全球首宗音樂出版商控告生成式AI Claude著作侵權案) 至於歌曲錄音部分,Suno和Udio這二個自動生成音樂工具背後的業者:AI新創公司Suno和Uncharted Labs,在美國也遭到唱片公司提告。錄音公司環球、華納和Sony等多家音樂業者,於2024年6月下旬在美國起訴Suno。(請參閱全球首宗生成式AI錄音著作侵權案-- 美國唱片業巨頭控告SUNO) 同時Uncharted Labs也一樣同步於2024年6月遭環球、華納、Capitol和Sony等多家業者提告。
以上美國音樂界巨擘指控這些AI自動生成業者,非法複製其等音樂來訓練自己的系統,當使用者輸入簡單的提示時,聊天機器人會重製原始詞曲和錄音,而所有的創作者未獲得使用其作品的報酬。因此,對該等侵害著作權行為採取法律行動,目前所有訴訟仍在審理中。加上這次生成式AI在歐洲也引發GEMA對OpenAI和Suno提告,是目前全球一系列AI業者透過聊天機器人,涉嫌未經授權複製音樂詞曲的多起訟案。以下茲整理目前關於生成式AI音樂詞曲訴訟案件(如表一)。
表ㄧ、生成式AI音樂詞曲訴訟案件
|
案名 |
原告 |
被告 |
繫屬法院 |
起訴日期 |
1 |
Concord Music Group, Inc. et al., v. Anthropic PBC |
美國音樂出版商Concord、環球和ABKCO多家業者 |
Anthropic |
美國田納西州中區地院,後轉移北加州地院 |
2023/10/18 |
2 |
UMG, Sony, Warner, et al, v. Suno & John Does 1-10 |
美國音樂出版商環球、華納和Sony等多家業者 |
Suno和不具名被告10人 |
美國麻薩諸塞州地院 |
2024/6/24 |
3 |
UMG, Sony, Warner, et al, v. Uncharted Labs(Udio) & John Does 1-10 |
環球、華納、Capitol和Sony等多家業者提告 |
Uncharted Labs和不具名被告10人 |
美國紐約南區地院 |
2024/6/24 |
4 |
GEMA v. OpenAI |
版權集體管理協會GEMA提告 |
OpenAI |
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 |
2024/11/13 |
5 |
GEMA v. Suno |
版權集體管理協會GEMA提告 |
Suno |
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 |
2025/1/21 |
三、GEMA對OpenAI著作侵權之指控
GEMA指控OpenAI以AI支援的語言系統或ChatGPT,未經作者許可複製海量受著作權保護的歌詞文本,其中包括使用來自GEMA約95,000名GEMA會員受保護的歌詞曲目,來訓練其AI系統,而這些創作者作品被ChatGPT使用未獲得任何版稅支付」。GEMA表示,「當使用者輸入簡單提示時,ChatGPT會重現GEMA會員的原始歌詞,清楚展示該系統明顯以受著作權保護的原始歌詞文本進行訓練」。GEMA並強調:「儘管其他網路服務商會為其所使用之文本,支付創作者授權金,但OpenAI卻利用創作者的內容,故意侵犯著作權卻規避給付公平兌價」,導致創作者的歌詞遭到無償使用。
就ChatGPT透過指令輸出原創歌詞,GEMA主張其已能證明「OpenAI是系統性地使用GEMA的詞曲庫資料(repertoire)來訓練其系統」。總之,本案爭議焦點在於OpenAI未經許可複製行為,而ChatGPT之所以能再現這些歌詞,是因為該系統之前已經使用GEMA成員的音樂作品進行過訓練,而從未獲得任何特定授權,也未向作家支付任何費用。除了未經同意使用文本之外,GEMA還指控未經授權的改編(幻覺)等侵權行為。
此次訴訟是歐洲針對AI公司聊天機器人,非法複製歌詞所提起的首起重大法律行動。GEMA認為,本次訴訟應釐清著作權法在AI生成內容中的適用性,並為OpenAI等AI公司如何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素材建立法律指引。
四、GEMA發布授權機制與《AI憲章》
(一)GEMA提出生成式AI之授權模式
為了促進合理版稅的支付,GEMA早於2023年9月提出一種生成式AI之授權模式,以確保當音樂作者的作品被用於AI系統訓練、或被用來創作新的AI生成的歌曲或內容時,原作者能獲得公平的報酬;並呼籲AI提供者採取負責的態度,包括保護智財權、讓創意專業人士公平參與價值創造、永續以及AI業者的透明度和責任。
(二)GEMA發布《AI憲章》
之後GEMA於2024年11月初,再度呼籲生成式AI業者採取負責的態度,並發布一份《AI憲章》(AI Charter),該憲章包含10項「處理生成式AI的道德和法律原則」,是繼上述針對AI平台積極的版稅模式之後提出的。簡而言之,該憲章及框架旨在確保創作者和權利人,對於其受保護作品在被生成式AI使用應獲得相應兌價。特別是GEMA提出的AI系統授權框架,將為權利人提供AI系統收益(指「所有淨收入」)的一部分[1],作為其作品被用於訓練和衍生產出(derivative outputs)所做的補償。
透過《AI憲章》,GEMA明確表示,人類的創意成果不應成為AI提供者商業利用鏈中免費範本。同樣,其無法接受聊天機器人的輸出內容出現著作侵害行為。本案訴訟發出一個重要信號:音樂創意專業人士的生計正面臨威脅。GEMA在正式發布其「AI憲章」後一週,GEMA宣告提起本案涉及重大利害關係的法律訴訟。
(三)GEMA推出微型網站
GEMA還推出一個專門介紹其控告OpenAI的微型網站(microsite),說明本訴訟案目的是駁斥AI系統供應商的錯誤論點,即關於「使用受著作權保護內容進行訓練,及隨後利用所生成內容,皆可免費進行而無需取得著作權人授權……」。
GEMA執行長Tobias Holzmüller表示:「我們會員的歌曲,不是生成式AI系統供應商商業模式中的免費原料。任何想要使用這些歌曲的人都必須獲得許可,並公平地支付創作者費用。GEMA已針對此情況制定授權模式,並將始終對未經授權的使用採取法律行動。」根據GEMA的研究顯示,生成式AI服務可能會使詞曲作者收入損失高達27%。對GEMA和法國版權組織SACEM的會員來說,這意味著到2028年可能損失高達27億歐元。調查也顯示,71%的作者認為AI正在威脅其財務。
GEMA法律總顧問Kai Welp則表示:「這項新技術帶來一些必須加以澄清的根本法律問題。GEMA在市場上已成功建立之一種授權模式,是實現創作者和使用者利益之間取得公正與衡平的唯一途徑。本案之示範對此作出決定性的貢獻,這也表明GEMA已準備好捍衛作者應有的權利。」
五、GEMA指本案不適用資料探勘之豁免規範
本案的核心指控是,OpenAI使用GEMA成員的歌詞來訓練其AI模型,是否係非法侵害,而針對這種中間過程之複製行為,有人將此比擬為一種「資料探勘」,認為與「機器學習」中「材料攝取」(ingestion of material)概念互通,皆在訓練模型之用,並援引資料探勘不構成侵權來作為抗辯。但實則,資料探勘與生成式AI模型開發概念上不完全相同。
(一)資料探勘
資料探勘是一種透過演算法,從各種來源收集並分析大量數位化資料(包括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等)的技術,將其轉化為可用的「結構化數據」,進行資訊提取從而挖掘出關鍵資訊、模式、趨勢與關聯性。其核心在於處理大型數據集並發掘其潛在規律,並基於轉化後的「結構化數據」提供有價值的知識與洞見,做為決策制定重要依據。基於此,資料探勘可以說是許多機器學習、生成式AI模型開發中極重要的第一步;但資料探勘並不必然會進行生成式AI,而且也有許多與生成式AI無關之應用,二者不能等價齊觀。但也因此,本案GEMA預判OpenAI會援引資料探勘來作為不構成侵權之抗辯,而在美國因著作權法規範與歐洲不同,眾多案件中並無此抗辯,接著探討歐洲資料探勘非著作侵權之豁免規範。
(二)核心法律爭點 -- 德國著作權法及歐盟DSM指令
根據德國著作權法(German Copyright Act UrhG)規定,向公眾提供受保護的作品需要得到授權,而該法第44b條有關於資料探勘之例外規定,因該條係源自歐盟DSM指令(EU DSM Directive)第4條中,有關「文本與資料探勘」(TDM: Text and Data Mining)不構成著作侵權之例外豁免規定。
1.《歐盟著作權指令》(EU Copyright Directive)第4條
在歐盟DSM指令(EU DSM Directive)中關於數位單一市場中著作權及相關權利指令(Directive 2019/790 on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其第4條「文字和資料探勘之例外或限制」規定:
(1) 各成員國應對以下權利提供例外或限制:根據《96/9/EC指令》第5(a)條和第7(1)條、《2001/29/EC指令》第2條、《2009/24/EC指令》第4(1)(a)和(b)條,以及本指令第15(1)條所規定的權利,允許為文本與資料探勘之目的,對合法可取得的作品及其他標的物進行複製和擷取。
(2) 依第1款所製作的複製和擷取可在文本與資料探勘所需的期間內予以保留。
(3) 第1款所規定的例外或限制應適用於以下情況:作品及其他標的物的權利人未以適當方式明確保留其使用權,例如對於網上公開提供的內容,應以機器可讀的方式標示。
2. 德國著作權法第44b條
因德國係歐盟成員,該第4條後被轉化為德國著作權法第44b條,該例外條款針對基於科學研究目的之資料探勘行為,該第44b條「文本與資料探勘」規定:
(1) 文本與資料探勘係指為獲取資訊(特別是關於模式、趨勢及關聯性)而對個別或多個數位或數位化作品進行的自動化分析。
(2) 為進行文本與資料探勘,得對合法可取得的作品進行複製。當複製品不再需要以執行文本與資料探勘時,應將其刪除。
(3) 根據第(2)款第1句所進行的使用,僅在權利人未保留使用權時方為允許。若作品係以線上形式提供,則僅當使用保留以機器可讀格式標示時,該保留始屬有效。
(三)德國漢堡法院LAION案判決
值得注意的是,資料探勘所分析的內容,往往包含大量攝取具有著作權的素材,但經過探勘轉化後所產生的結構化數據,未必與原始素材內容相同,而是以結構化形式呈現出知識。因此,資料探勘的中間過程確實涉及大量具有著作權資訊的複製,但其最終產出的結構化之「知識本身」卻不見得侵犯著作權。然而,針對探勘過程中對素材的複製行為,實務操作上究竟在何範圍內完全得以免責,向來仍存在適用上的不確定性,國際間與資料探勘相關的著作侵權案例極罕見。
直到2024年9月底,德國Kneschke v. LAION e.V.(Large-scale AI Open Network)案,漢堡地院才首次(也是全球頭一回)於2024年9月底對此類問題作出實體判決:不構成侵權。被告LAION是一家推動AI領域研究的非營利組織,其使用原告的照片,創造並免費提供影像轉文本(以圖生文)的數據集,供他人用於訓練「生成式AI」(但LAION本身未開發生成式AI工具),因而被控告在其資料探勘之過程中的複製侵害。嗣漢堡地院判定其並未侵犯著作權,法院認為,LAION的使用行為,根據前述德國著作權法第44b條(基於《歐盟著作權指令》第4條)的例外條款,可受文字和資料探勘例外規範的責任豁免。(請參閱從生成式AI談德國漢堡法院判決LAION資料探勘構成著作侵權豁免) 本案GEMA預料OpenAI會援引LAION案作為抗辯,遂對以上第44b條或第4條例外條款,是否適用於OpenAI出於營利性目的之行為提出嚴正質疑,並提出GEMA已做「保留使用權」和「選擇退出機制」。
六、保留使用權與退出機制(opt-out)
依德國著作權法第44b條,首先,進行文本與資料探勘之複製,如權利人已「保留使用權」(reservation of use)時則不應允許,而在該作品係以線上形式提供,則如該保留已使用以「機器可讀格式做標示」時,此保留即屬有效。其次,OpenAI宣稱其已提供讓使用者可以「選擇退出機制」(opt-out)[2],且大量複製已是發展生成式AI不可避免的趨勢,遂仿效GDPR(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賦予使用者有不被複製的「退出權利」。
針對此,GEMA表示,因為除非權利人決定退出,資料探勘例外才在某些條件下得適用,但只要權利人一旦退出,該例外豁免就不得適用。故GEMA主張,其先前已根據《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的規定,代表其成員宣布退出(declared an opt-out)文字和資料探勘。因為其成員在2022年5月的會員大會上,已授予GEMA權限代表其成員做「選擇退出」之聲明,即選擇將其所有作品行退出機制,而GEMA的權利保留聲明,使得其他人對此類材料進行AI模型訓練屬於非法行為,因此GEMA主張,資料探勘例外情況於本案不適用。
該GEMA的opt-out聲明的有效性,可能成為本案的核心焦點。根據GEMA的說法,其最早可在2022年5月宣布退出,而這距離第44b條UrhG生效已是在一年之後。若OpenAI的AI訓練早於2022年5月之前進行,該聲明是否仍具時效性仍有待觀察。此外,GEMA並未透露該聲明的具體細節,因此尚不清楚該退出聲明在UrhG第44b條第3款之下,是否仍具備足夠的明確性及機器可讀性(machine-readability)以確保其效力,凡此皆待後續法院的認定。
七、GEMA嗣再起訴Suno侵權
在對OpenAI提告著作侵權的二個月後,GEMA於2025年1月21日對另一生成式AI音樂平台Suno,再度向慕尼黑地院提起著作侵權訴訟,指控Suno AI使用大量GEMA所代表的作品進行訓練,卻未支付任何報酬。Suno生成式AI技術產生歌曲(音訊檔案),其生成部分結果與其會員作者之歌曲高度相似侵犯著作權。
(一)GEMA對Suno著作侵權之指控
GEMA在起訴中指控,Suno AI系統透過使用簡單的指令(提示詞),來產生可播放的音訊內容,GEMA聲稱能證明該系統生成的內容,包括從旋律、和聲到節奏等各方面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與GEMA所代表成員創作的作品大致相似,結果明確顯示侵權。Suno公司已系統化性地使用GEMA的音樂作品,來訓練其音樂工具,並正商業化地利用這些成果,卻未提供原作者任何財務回報。
此案不僅延續GEMA2024年11月針對OpenAI的訴訟行動,還遵循GEMA發布的「AI憲章」及針對生成式模型的授權框架提案。此外,根據Suno的官網,由於Suno的使用者可透過文字提示「創作任何主題的歌曲」,該平台用來生成「與原創歌曲極為相似且容易引起混淆的音訊內容」。GEMA主張其已成功記錄證據,證明該系統輸出的內容明顯侵犯著作權。
GEMA監事主席Ralf Weigand強調:「Suno生成式AI音樂工具,可不受限地肆意使用不屬於它的作曲和歌詞…..,如我們不想在未來失去人類創作的音樂,那就迫切需要一個法律框架,以確保作者作者能從AI業者所創造的價值中獲得合理待遇…..,否則很快將會面臨一個沒有人能靠自己的創意作品謀生的境地 -- 人類在音樂方面的所有創造力,都將終結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美麗新世界是英國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1932年的反烏托邦小說。帶有諷刺意味批判「新世界」雖美好卻未提升人類精神層次,反而使社會文化退步)!
(二)Suno侵害之歌曲
GEMA指稱遭Suno侵權的歌曲,包括例如:Alphaville的《Forever Young》、Kristina Bach的《Atemlos》、Lou Bega的《Mambo No. 5》、Modern Talking的《Cheri Cheri Lady》和Boney M的《Daddy Cool》等作品例示;而許多知名的德國音樂作家(包括如Kristina Bach、Rolf Zuckowski、Reinhard Mey、Inga Humpe、Thomas Eckert、Ulf Sommer和Peter Plate)以及其音樂出版商,都支持GEMA的訴訟。Suno AI的作品為何聽起來是抄襲?GEMA音樂服務部的音樂學家Julia Blum,透過錄音和樂譜展示了原版歌曲《Daddy Cool》(Boney M.)與Suno AI生成的AI抄襲版本之間的相似之處。(可聆聽Suno AI生成的AI版《Daddy Cool》)
GEMA指出其訴訟之目的,是向作品經過訊練的作者和音樂出版商收取授權費(並為此目的製定授權模式)。然而,它並非試圖阻止AI系統普遍使用GEMA作品。表演者和錄音作品製作者的鄰接權(Neighbouring Rights),也不屬於該案訴訟之標的。在AI訓練、生成和著作權數據使用方面,法律環境仍然十分複雜。這起訴訟的結果可能會對AI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
八、小結
首先,GEMA將OpenAI和Suno這二案,明確定位為「示範性案例」,擬釐清自ChatGPT問世後,眾多關於生成式AI系統訓練中,使用他人受著作權保護作品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法律問題,而該案的審判結果,將對快速發展的生成式AI領域產生重大的變化。若GEMA勝訴,將促使其授權模式落實,順利推動對AI業者版稅之收取;反之若敗訴,則著作權人勢必將尋求加強其科技保護措施,並反向積極尋求與AI業者之密切合作,以開發出嶄新的音樂應用模式,無論何者,對目前著作權保護與科技快速發展間的平衡,均將帶來深遠之啟示。
其次,GEMA這二案的法律核心議題,本質上與目前在美國正進行的多起訴訟案相似,同樣聚焦於AI訓練(過程)及衍生內容(結果)的問題。這兩家AI新創公司已聘請知名律師事務所(該所同時代理OpenAI和Anthropic處理音樂著作權訴訟),並加強其「訓練行為屬於合理使用」的抗辯立場。但GEMA特別強調歐美法律制度的差異:雖然美國法院有些案例接受合理使用的辯護,允許某些免費使用,但針對非生成式AI卻也是AI業者,德拉瓦州地院於2025年2月才做出的Thomson Reuters Enterprise Centre GMBH v. Ross Intelligence Inc.一案判決中,就被告未經授權複製法律搜尋工具Westlaw的摘要註釋,利用該等大量著作內容訓練AI模型,一樣認定不是「合理使用」屬於侵權。(請參閱 美國著名法律資料庫控告AI新創著作侵權之即席判決出爐) 而GEMA也認為歐洲的法規應較為嚴格,要求AI公司必須獲得權利人的授權,才能使用受保護作品進行訓練。然而,最終宣判尚未可知。
隨著AI技術不斷突飛猛進發展,凸顯AI技術與智慧財產權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類似本案的官司仍將如火如荼地持續,但目前所有的法律訴訟都進展緩慢,究竟AI訓練必須進行之複製或衍生之結果,得否構成生成式AI業者「轉化性合理使用」的免責抗辯 (請參閱從美國人工智慧擴散模型訴訟案 -- 談生成式 AI 圖像之著作侵權議題)(不論是依美國案例法標準或伯恩公約之三步驟測試法),是目前所有全球引頸期盼之關鍵核心,尚待各國法院睿智之判斷。總之,這二案透過釐清尚未解決AI領域的問題,不但對歐洲法律框架產生重大變化,而且對歐洲AI甚至全球產業,尤其搭配已開始生效之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帶來實質性之重大影響。(7081字;圖1)
作者資訊:
陳家駿律師 台灣資訊智慧財產權協會理事長
[1] GEMA設想的標準報酬是「收入的30%」,即要求AI模型支付30%的淨收入作為版權費,包括除適用於AI初始訓練外,其後也應有AI「後續使用」生成音樂內容收益的分成。亦即用人類作品訓練AI模型,創作AI歌曲所產生的收益,旨在確保創作者能從其作品帶來的所有商業利益中獲得合理補償。
[2] 為了使AI模型學習和解決新問題,OpenAI辯稱其需要造訪「人類知識的巨大總和」,儘管應尊重著作權,但強調其已提供訓練數據包含「選擇退出機制」(opt-outs),並認為使用來自網路的數據,訓練AI模型屬於允許重新利用受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合理使用原則」。
參考資料:
Die Gema legt sich mit Open AI a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2024/11/13.
Master List of lawsuits v. AI, ChatGPT, OpenAI, Microsoft, Meta, Midjourney & other AI cos. Chat GPT Is Eating the World. 2024/08/27.
GEMA Sues OpenAI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mid Broader AI Regulatory Push: 'A Test Case to Clarify Numerous Legal Issues' . Digital Music News. 2024/11/13.
GEMA Files Infringement Action Against Suno in German Court: 'Providers of Generative AI Must Respect Copyright Law' . Digital Music News. 2025/01/21.
ChatGPT maker OpenAI, valued at $157bn, sued by GEMA in Germany over unlicensed use of song lyrics.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2024/11/13.
Generative AI –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and policy tracker. Mishcon de Reya
Art&Law in a nutshell | Generative AI: first lawsuits in Europe. Lexology. 2024/11/22.
GEMA's landmark lawsuit against OpenAI: a test case for copyright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 Taylor Wessing. 2024/11/14.
Legal Issues In Ai Era: Insights From Openai Litigation. BKL. 2024/12/23.
GEMA sues for fair compensation. GEMA.
Bioenergy and Bioresource: Open Access. IOMC.
Copyright Implic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ext and Data Mining. Info Justice.2023/10/27.
OpenAI claims The New York Times tricked ChatGPT into copying its articles. The Verge. 2024/01/09.
AI巨頭陷入版權爭議!德國音樂版權組織GEMA首次起訴OpenAI,索賠金額或達27億歐元。AI Base。2024/11/14。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