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AI對就業市場的雙面刃:效率幫手或勞工取代者?

瀏覽次數:36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4月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AI對就業市場的雙面刃:效率幫手或勞工取代者?

人工智慧(AI)技術自ChatGPT問世以來引爆全球產業關注,從客服、行政到研究分析等職位都開始感受到自動化的壓力。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AI會議中出現「停止雇用人類」的標語,引起業界震撼,顯示AI已不只是工具,而是正快速轉變為潛在替代人類工作的角色。各界正熱議:AI究竟是推動效率的幫手,還是取代勞工的威脅?

儘管許多AI企業聲稱不以「裁員」為目標,而是讓人力專注於創造價值的工作,但事實上根據Metrigy報告,近九成企業已在客服部門減少人員,取而代之的是生成式AI。世界經濟論壇(WEF)更預估至2027年,全球將有8300萬職缺消失,但同時也創造6900萬新職位,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重組。

根據IDC研究,AI將於2030年前為全球經濟注入19.9兆美元,貢獻全球GDP的3.5%。企業高層近乎一致(98%)認為AI是未來營運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隨著各國競相導入AI,企業運作邏輯與商業模式正在被重新定義,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走向智慧自動化。

最容易被AI自動化的職務包含會計、出納、客服、接待員、資料分析與行政助理等。這些工作大多為重複性高、決策門檻低的日常任務,AI在準確率、效率與成本方面具壓倒性優勢。根據Statista資料,46%的辦公室行政工作具高度自動化風險。

雖然AI威脅既有職位,但也催生對新技能的高度需求。包括AI開發、資料科學、演算法倫理設計、語言模型調教、AI風險評估與維運等技術人才將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貴。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未來五年將新增6900萬個與AI及綠色轉型相關的新工作。

從分析可見,教師、律師、醫師、創意總監、領導者等需要情緒判斷、人際互動、倫理思辨與創新思維的工作,短期內仍難被AI取代。未來的職場更重視「人機協作」的能力,擁有人文素養與跨域思考的人才將更具競爭力。

「客戶不希望被知道我們用AI」,AI公司Artisan成員如是說。這點凸顯了AI應用過程中的社會敏感性問題。專家提醒,若企業未坦誠溝通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恐造成民眾反彈與信任危機。因此,AI倫理治理與社會對話至關重要。

除了AI技術崛起,綠色經濟也是勞動市場新動力來源。世界經濟論壇預估,至2030年綠色轉型將創造700萬個新職位,涵蓋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等領域,對亞太與中東地區尤具潛力。

許多AI新創公司表示,導入AI並非單純為了裁員,而是希望加速營收成長。Decagon行銷總監指出:「當業務成長時,人力需求也會隨之增加。」AI成為放大經營效能的利器,甚至能激發企業新增人力需求,形成正向循環。

面對技術性失業風險,政府與企業需加速勞工轉型訓練,包括程式設計、數位素養、AI應用工具熟悉等。根據McKinsey分析,高技能醫療與STEM相關職業將出現人力缺口,補足這些需求可減緩就業衝擊。

從AI的歷史脈絡來看,如同汽車與電腦曾取代某些工作卻催生新產業,AI不僅代表挑戰,更蘊含轉機。關鍵在於政府的政策規劃是否及時、企業能否負責任導入、社會是否正面看待轉型過程,而非僅僅恐懼失業。

AI對職場的衝擊已是進行式,未來將決定於三項轉型:產業轉型、教育轉型與治理轉型。唯有同步強化科技教育、提供公平轉型機會,並以人本價值導入AI,才能確保AI成為增進社會福祉而非撕裂職場的力量。科技演進無法阻擋,唯有前瞻因應才能共創未來。(1253字)


參考資料:
AI's impact on jobs, tech's touchy topic. Japan Today,2025/3/31
How Many Jobs Will AI Take Over – The Statistics. Litslink,2025/3/24
The Global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Economy and Jobs: AI will Steer 3.5% of GDP in 2030. IDC,2024/8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AI: Will we lose our jobs or become extremely productive?Statista,2023/7
A quarter of today's jobs will be disrupted in the next 5 years. WEF,2023/4/30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