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月球登陸任務再度失利,Resilience登陸器疑似高速墜毀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6月11日
圖、日本月球登陸任務再度失利,Resilience登陸器疑似高速墜毀
日本私人太空公司ispace近日再遭挫敗,旗下第二次月球探測任務Resilience在登陸月球過程中,疑似因速度過快而墜毀。根據官方公開資訊,著陸器降落前的速度高達每小時187公里,遠超安全著陸標準,導致著陸瞬間失去遙測聯繫,目前初步判斷已墜毀於月面。
此次任務原計畫在月球北部的Mare Frigoris區域進行著陸,預計執行為期兩週的探測。然而,在登陸前最後階段,雷射測距儀因數據延遲,無法提供即時高度資料,導致著陸器未能及時減速,最終以高速撞擊月球表面告終。這是該公司繼2023年首次任務失敗後,再一次面臨挫敗。
月球探索雖然吸引眾多民間企業投入,但著陸任務的高難度仍使成功率有限。即便有美國Firefly Aerospace的Blue Ghost任務近期成功,但同樣是美國的Intuitive Machines任務則以墜毀告終,凸顯出月球登陸過程仍具極大挑戰性。
此次失敗對於ispace公司而言意義重大,因為公司希望透過商業模式,推動月球資源的商業開發。登陸器搭載多個科學及藝術裝置(水電解器、食品生產實驗裝置、台灣中央大學的深空輻射探測器、萬代南夢宮子公司的紀念合金板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磁碟等有效賀載),其中包含NASA支付象徵性費用採購的月壤樣本採集任務,若能成功,將有助於建立商業性資源開發的先例。
Resilience任務中亦攜帶了象徵性的藝術品,包括一間微型的瑞典風格紅色小屋「Moonhouse」,用以提升大眾對月球探索的想像空間。但如今,這些特殊的藝術任務,也伴隨著登陸器的墜毀而中斷。
儘管面臨挫折,ispace創辦人兼執行長袴田武史(Takeshi Hakamada)強調,當前首要任務是迅速分析已有的遙測數據,找出失敗的根本原因。他表示,只有徹底了解此次任務失利的原因,未來的任務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ispace技術長氏家亮(Ryo Ujiie)特別提到,本次問題似乎與上一回失敗並不相同,尤其雷射測距儀採用的元件與上一個任務不同,這可能是導致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未來技術分析的結果,將對後續任務設計有關鍵的指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ispace已著手準備接下來的任務,包括由其美國子公司開發的Apex 1.0著陸器,預計2027年搭載NASA任務啟動。此外,日本政府亦提供8000萬美元資金,支持ispace開發全新系列的登陸器,以增強未來任務的競爭力。
分析人士認為,儘管月球探測失敗風險高,但民間企業競爭逐步升溫,需求也日益增長。能否最終成功著陸月球,將成為各企業未來取得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尤其在越來越多商業公司競相進入月球探索市場的情況下。
ispace財務長野崎順平(Jumpei Nozaki)強調,登陸月球雖然極為困難,但成功案例已經存在,證明這不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這些過往成功案例,更激勵著該公司找出失敗原因,並從中學習和調整。
此次失敗也帶來警示,強調在航太探索領域,細節決定成敗。無論是硬體設備還是軟體系統,任何微小錯誤都可能導致巨大損失。ispace的經驗,為其他未來投入月球探索市場的企業提供了重要的教訓。
儘管ispace第二次月球任務的失利,令人惋惜,但其探索精神與不斷前進的決心仍值得肯定。透過深入分析與改進,未來人類在月球上的商業與科研探索仍將持續前進,科技進步之路雖充滿挑戰,但也充滿無限可能。(1190字;圖1)
參考資料:
Private lunar lander from Japan crashes into moon in failed mission. Japan Today. 2025/06/06.
Second ispace lunar lander presumed lost. SpaceNews. 2025/06/05.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