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告急:衛星揭示「超級乾旱」下的淡水資源危機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廖雅韻 發表於 2025年8月13日

圖、全球淡水告急:衛星揭示「超級乾旱」下的淡水資源危機
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團隊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最新研究,透過分析美國太空總署(NASA)「重力恢復與氣候實驗」(GRACE/GRACE-FO)長達 22年的衛星觀測數據,揭露過去二十多年來,地球的水資源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顯示全球大陸正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超級乾旱」。
研究發現,自2002年以來,地球大陸的陸地水儲量(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TWS),包括:冰、雪、地表水、冠層水、土壤水分與地下水等所有陸地淡水資源,持續以破紀錄的速度流失,而乾旱影響的面積每年持續擴大,且北半球更已形成由多個乾旱熱點相互連結的「巨型乾旱區」,包含:加拿大北部與阿拉斯加的高緯度濕潤地帶已轉為乾旱,冰川與永凍土加速消融;俄羅斯北部的大範圍積雪與永凍土正在縮減;北美西南部與中美洲的農業區與大城市面臨持續惡化的乾旱與地下水枯竭;以及從北非橫跨中東、中亞到中國北部、南亞與東南亞的龐大乾旱帶,其範圍因近年歐洲嚴重乾旱而進一步擴大。
更令人震驚的是,全球乾燥地區的乾涸速度已超過濕潤地區的補水速度,徹底顛覆長期以來的水文循環模式。研究指出,TWS流失的三大主因為高緯度地區冰川與永凍土消融、中美洲與歐洲的極端乾旱,以及全球地下水枯竭;其中「地下水枯竭」是非冰川大陸地區TWS損失的最大因素,佔68%,其次是地表水(18%)、土壤水分(9%)和雪水當量(5%)。
地下水一旦枯竭,需數十年至數百年才能恢復,且過度依賴地下水不僅削弱農業灌溉與社會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也危及依賴地下水的生態系統。而全球約75%人口(分布於101個國家)正面臨淡水資源縮減的風險,衝擊糧食安全與日常生活,並可能引發氣候移民與跨境衝突。
更值得注意的是,淡水流失對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貢獻,已超越格陵蘭與南極冰蓋的融化量,甚至超過全球冰川與冰帽,成為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推手之一。
此外,研究顯示2014至2015年的「超級聖嬰年」被認為是水資源變化的關鍵轉折點,史上最強的聖嬰現象引發全球氣候系統的劇烈波動,之後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地下水開採量增加,大陸乾涸速度甚至超越冰川與冰原的融化速度。更為罕見的是,乾旱的主要分佈區域從南半球轉移至北半球,而濕潤地區的分佈則呈現相反的變化。
研究團隊強調了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淡水乾旱趨勢具有高度穩定性,短期內幾乎不可能自然逆轉。這意味著我們不能指望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必須主動採取行動。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呼籲各國必須立即行動,優先遏制地下水枯竭並推動大規模地下水補給計畫,以保護這一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資源。
此研究為全球敲響了水資源危機的警鐘,但它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行動的方向,制定具永續性的區域與國際地下水管理政策、加強跨國合作與資源共享、為日益加劇的缺水與沿海洪災風險做好充分準備。(1100字;圖1)
相關文章:
1. 前瞻技術脈動:環境永續(202524)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