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最新應用及其法律議題 系列5 – AI智財管理之專利運營10大核心項目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陳家駿、許正乾 發表於 2025年10月31日

圖、人工智慧最新應用及其法律議題 系列5 – AI智財管理之專利運營10大核心項目
本系列上一篇談到,以AI代理(AI Agent)與代理AI(Agentic AI)輔助專利檢索、分析與撰擬的應用,已逐步在產業中一一被探索其可行性,甚至有些已經逐步落地應用。這些AI技術的導入,不僅顯著提升專利作業的準確度與效率,還重塑傳統專利申請與審查(prosecution)流程的運作邏輯。然而,未來更具顛覆性的變革,正在專利運營與智財貨幣化(Patent Monetization)或智財數位資產化(IP-Based Tokenization)的領域悄悄地萌芽。
在專利授權、買賣、價值評估與專利貨幣化等後端環節中,AI代理與代理AI的潛力,正逐漸受到業界高度關注。儘管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以「專利王國」聞名的美國,已有科技與專利業者投入開發,試圖打造能自動評估管理專利組合(Portfolio Management)與估價、預測市場趨勢之工具。這些發展雖尚未完全商用化,卻明顯預示:AI有機會成為專利營運決策與智財管理的核心驅動力。本文茲探討這些重要的專利運營事項供業界參考。
AI與專利運營核心項目之整合
AI已被視為推動智財管理與運營的關鍵力量,因為其已從過去專利運營的單純資料分析工具,進階到能進行自主決策、策略模擬與流程自動化。AI代理與代理AI不僅會改變專利的取得與保護,更將重塑專利智財貨幣化的流通、評價與運營。隨著AI技術持續進化,從專利價值預測、風險評估到自動化等應用皆備受矚目。
其能更進一步,在複雜環境中自主設定目標、生成策略,甚至主動協調不同子系統來完成任務。AI在專利運營核心項目上的應用,帶來前所未有的革命,不僅提高效率,更改變了專利治理、商業決策與法律合規的運作模式。以下將分別探討AI與專利運營之十大核心項目,並論述AI代理與代理AI在其中的具體角色與功能。
一、提升文件審查與回覆效率
在專利申請與審查實務過程中,專利從業人員往往需面對海量文件資料,包括合約條款、訴訟檔案、授權協議、專利文件與前案舉證素材。這些文件中蘊含大量關鍵資訊,除專利本體資訊之外還包括權利義務範圍、時效期限、繳交年費、技術關聯與法律風險。然而,傳統人工模式不僅耗時費力,也極易因資訊過載而發生疏漏。
AI代理的核心價值,在於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動完成文件內容理解與關鍵資訊提取。舉例來說,在專利審查程序中,AI代理能夠主動承擔分析審查意見、草擬答辯文件的核心任務,展現像人類律師般的應對能力。以一件涉及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專利申請為例,審查委員指出申請案缺乏進步性,理由為申請技術與兩篇合併引用的先前技術間差異,非顯而易見的程度不足。AI代理首先提取其相關資訊並解析審查意見內容,運用語意向量技術,自動比對申請文件與引用文獻的技術特徵,並針對核心創新點,如「多層封裝中空氣間隙的導熱路徑設計」,提出與先前技術顯著不同的功能性差異。AI代理接著自動建構答辯邏輯架構,草擬具體答辯內容,並在必要時整合引用實驗數據與模擬結果,來強化回覆官方審查意見的核駁。當然,最後的整份答辯文件,為符合專利審查要求的規範,仍需要經人類的專利師審閱與確認,整個回覆審查意見的效率大幅提升,並確保客戶的權益。
代理AI則進一步將法律文件審查,推向具備自主學習與法律推理能力。具體而言,在專利審查程序中,代理AI具備可自主執行任務的能力,能於收到官方審查意見後,主動完成技術比對、邏輯分析與答辯撰寫等流程。繼續以半導體封裝結構專利申請為例,審查委員認為申請案未能具備進步性,理由為其多層封裝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無顯著技術效果提升。代理AI於研閱審查意見後,自動擷取爭點關鍵字,如「熱傳導」、「封裝介質」、「空隙填充材料」等,分析與比對引證中的技術方案,辨識申請案中使用具相變功能的介質材料,能在瞬間高溫下導通熱流並具備熱緩衝功能,顯著異於現有技術中僅作為絕緣填充的材料功能。接著,代理AI再依據專利法「進步性判斷之技術效果差異」原則,自動迭代並生成各種可能的答辯邏輯或建議,並引用審查基準相關條文支持其主張。最終,代理AI在特定領域具備完整的任務導向能力,並自主回應專利審查機關之實質審查意見,重構專利代理的作業模式。
二、自主化專利布局與專利挖掘
專利布局的常見策略包括:跨技術領域的多樣化配置、地域多元保護,以及整合市場需求與技術影響力的專利評估。傳統的專利布局,多依靠專利從業人員與產業分析師的人力檢索與比對方式完成,往往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然而,隨著專利量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快速增長,人力方法已難以有效應對複雜的專利布局工作。
隨著AI技術的進展,AI代理正逐漸成為企業內部的專利評審之一,不僅能夠實現自主化專利布局,還能依據產品規劃與市場變化,動態調整專利組合方向與維護策略。舉例而言,在半導體產業中,AI可針對即將量產的新模組,自動比對現有專利組合與競爭對手的專利範圍,快速辨識潛在侵權風險與防禦性漏洞,並推薦延伸申請或交互授權對象。AI代理亦可透過API連接全球專利資料庫(如WIPO、USPTO、EPO等),自動分類技術主題、擷取申請趨勢、分析關鍵發明人脈絡,生成專利地圖(patent landscape)。例如AI晶片設計商,便可透過AI建構其相關封裝技術的知識圖譜,快速發現對手在邊緣運算IC技術上的專利空白區,進而在該技術的萌芽期與成長期用相對低的資本支出先行卡位。企業亦可輸入特定技術關鍵詞與應用場域,讓AI自動生成候選專利清單,並進行地域性專利申請強度分析,協助制定如「僅在美日申請,放棄中國市場」等策略。
相較之下,代理AI的功能具備更前瞻的自主推演與決策適應能力,並發揮自行檢索探析龐大的專利資料庫與科學文獻,還能主動進行跨領域的趨勢預測,並針對變動的市場需求即時調整布局建議。其應用包含:主動發掘尚未被保護的技術領域與高潛力創新方向;依據專利引用數、維持年限、引用率或被引用率等指標進行價值預測;動態模擬不同專利布局策略下的投資回報,並即時修正策略。實務上,一些大型電信設備商可透過導入代理AI,以預測技術授權的機會,協助挑選出潛在的高價授權標的,並作為與潛在被授權對象議價的依據。
整體而言,這樣的轉變意味著,專利布局不再僅是被動應對研發成果的產物,而是自主驅動市場策略與產業競爭的工具。專利從業人員亦從傳統審查支援角色,轉型為透過AI的輔助分析與模擬決策的戰略管理者。透過AI代理的高效率檢索與代理AI的自主預測,企業得以構築橫跨多國、跨技術領域且動態優化的智慧專利組合,從而實現由防禦性專利體系,邁向引導產業發展的靈活性,不論AI代理或代理AI可望在專利佈局與專利挖掘工作,成為未來智財管理與運營的關鍵競爭力。
三、專利價值與專利組合評估
在專利管理決策中,準確判斷專利價值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專利價值受到多重因素綜合影響,包括技術創新度、市場應用前景、法律穩定性,以及產業競爭環境等。這些因素之間錯綜複雜,傳統人工評估往往依賴專利專業人員的技術理解與主觀判斷,不僅耗時還可能因經驗偏差而影響客觀性。
AI代理透過自動化程式與API,擷取如全球專利資料庫、市場資訊、學術文獻與產業新聞等外部數據,形成多維度的專利分析基礎。若進一步結合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AI代理便能針對歷史專利資料與產業趨勢,進行特徵萃取與預測建模,並自動量化多項關鍵指標:如引用率,用以衡量專利技術影響力與知識價值;技術領域,用以判斷專利在產業中的定位與稀缺性;市場相關性與應用潛力,用以結合產品、市場趨勢與競爭對手布局;以及法律穩定性,用以分析專利有效性及訴訟風險。透過這些量化指標,AI代理能提供專利技術強度、市場價值與未來影響力的初步預測,輔助專利從業人員在投資、授權與訴訟決策上做出更具科學的決策。例如,曾有跨國電池企業導入AI代理,分析全球固態電池專利組合,發現其關鍵材料專利被多家新創引用且涉及多起授權交易,進而主動建議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強化自身固態電池在特定技術領域或市場的技術防禦牆。
若進一步引入代理AI,那麼專利價值評估就可進化為根據市場動態、產品策略導向的價值預測系統,其顯著的特色是:第一、代理AI能自主建構跨產業、跨地區的專利價值模擬模型;第二,根據市場變化、技術更新與競爭態勢,即時調整價值預測;第三,預測專利組合在授權、收購、訴訟或市場競爭中的潛在回報與風險;第四,主動生成策略建議,如專利投資優先順序或專利維護決策。這種代理AI的能力使企業能用數據驅動方式,將專利價值評估從過去依賴經驗的主觀判斷,轉向自我學習、演化、最後形成具有客觀預測能力的決策工具,並提升科學化的智財管理。舉例來說,一家AI晶片商可透過代理AI,預測競爭對手轉向低功耗運算架構設計的趨勢下,該代理AI可即時調整原先的高速運算方向的投資比例,以降低潛在過度資本支出的風險。甚至透過不同的專利組合對市場佔有率、成本效益及專利壁壘的影響,更進一步地自主修正企業的研發優先順序。
AI代理與代理AI的結合,不僅加速專利價值分析流程,也提升決策精準度,為企業在專利投資策略與法律訴訟中創造競爭優勢。然而,模型透明度、數據來源可靠性與可解釋性,仍是監管機構與投資者高度關注的議題,以確保智慧決策在法律與商業環境中的可追蹤性與合規性,是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挑戰。
四、授權策略與專利貨幣化
在現代智財管理中,授權策略與專利貨幣化,已成為企業將專利轉化為穩定收益與市場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專利運營中的核心模式。透過AI代理與代理AI的協作,企業能更有效地即時進行專利交易設計與市場談判,並在風險與回報之間取得平衡。
AI代理能依循專業人員的需求,快速完成專利授權與貨幣化相關的任務:第一、透過專利被引用次數、技術週期、市場應用廣度等指標,建立初步的專利價值模型;第二、自動比較/分析不同產業的授權模式,並歸納出其間之風險(如專屬/非專屬授權、獨家授權、再授權、交互授權、回返授權、甚至是再授權擦邊球的have made right等),並生成多個候選方案;第三、蒐集潛在被授權方的產業地位與市場需求,提供談判籌碼。AI代理在此領域,可透過分析既有的授權案例、專利引用網絡與市場價格資訊,生成授權價格區間,並模擬不同專利權利金模型的可行性,例如一次性支付權利金(lump-sum royalty)、依使用次數計費、持續支付的權利金(running royalty)。同時,AI代理可在談判過程中扮演輔助角色,提供即時的市場比對數據,降低人為判斷的偏差。
相較於任務驅動的AI代理,代理AI能更主動地探索市場與技術資訊,挑選授權對象、篩選並持續優化授權與貨幣化的策略:第一、根據市場規模變化與競爭者行為,自主調整授權費率與契約條款;第二、透過即時AI演算,預測授權後可能出現的履約爭議、支付延遲或專利無效機率;第三、模擬不同授權策略對企業整體營收、品牌聲譽與市場佔有率的影響,協助決策者選擇最優方案。更讓人具有想像空間的是,代理AI能在多方授權談判中,自動協調各方的利益訴求,並生成符合各方需求的條件與合約條款。此外,代理AI還能透過財務模擬,預測不同授權模式對公司長期現金流的影響,進而提出最佳化的授權結構。這種能力使專利不僅是靜態資產,而成為可動態管理與優化的智財。
五、以智財為基礎之融資應用
專利價值已不僅是技術經濟分析的一環,更是關乎企業融資、授權、投資與併購決策中的關鍵支撐點。傳統的估值模型,如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與實物選擇權法,長期受到資訊不對稱、主觀判斷偏差與市場變動延遲等限制。然而,AI代理與代理AI的導入,正使專利價值與IP融資,邁向即時跟隨市場變化的智慧化運營階段。
AI代理能透過任務導向式分析,建構一個即時且可自我更新的專利價值系統。其核心功能包括:自動彙整專利質量指標(如專利家族規模、被引用次數、技術成熟度)、市場動態(如競爭產品銷售數據、市場滲透率),與法律風險(如專利訴訟成敗、專利無效記錄);以圖形化介面呈現專利價值變化趨勢,並即時提示潛在風險或價值波動。此種AI代理的運作,使專利價值從過去的靜態報告,轉為連續更新的智慧監測系統,提升決策時效與精準度。
相較於執行性AI代理,代理AI具備更高層次的自主建模與策略生成能力。它能根據外部市場變化與內部專利品質,自主性地調整價值邏輯並設計創新的融資方案。其主要應用包括:第一、分析不同技術領域之市場動態與專利影響力,建立與時俱進的價值模型;第二、當某一技術成為產業標準或被主流採用時,代理AI可即時上修該專利組合的市場價值;第三、根據企業現金流與資產結構,自主建議最適融資模式,如專利質押貸款、專利證券化或專利收益信託;第四、生成可執行之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條款,確保融資金流、擔保與專利相關權益之間的透明度與合規性。代理AI的引入,讓專利不再只是靜態的無形資產,而成為能被即時交易、擔保與再投資的智慧資本。
AI驅動的專利價值不僅提升了貨幣化流動性,也促成IP融資市場的多元化與制度創新。透過AI代理與代理AI的協作,企業可在專利生命週期早期即掌握資本化契機,並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策略融資決策。這種新型態估值體系,亦為投資者提供更高透明度與即時性,降低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投資風險。
六、加速盡職調查(Accelerated Due Diligence)
在企業間之併購(M&A)、專利授權、轉讓、融資過程或相關交易中,對目標企業的專利及其智財,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盡職調查,是企業識別智財風險與評估資產價值的核心程序。然而,傳統人工審查往往面臨文件量龐大、技術複雜與時間緊迫等挑戰,不僅效率低下也難以保證調查的完整與精確性。
AI代理可自動檢索處理待併購方之各類智財文件,包括專利申請、授權、轉讓協議及訴訟記錄等。AI代理能迅速完成文件分類與索引,建立結構化資料庫;評估專利有效性及識別潛在侵權風險;自動檢核維持狀態、到期日與合約義務;生成可視化的風險報告與摘要,將繁瑣資料轉化為直觀、可操作的決策資訊。這種自動化處理大幅縮短審查時間,不僅減少人為疏漏,而且為交易決策提供可靠基礎。因此AI代理可作為盡職調查之智能助理,自動連結多來源數據(如專利局資料庫、法院判決、技術文獻與商業報告),即時生成專利技術強度、法律狀態與風險分析概況。例如在半導體或生技領域的併購案中,AI代理能於短時間內識別目標企業專利組合中,是否存在「未釐清共有人」、「使用他人技術但未獲授權」、「涉入進行中訴訟」或「地區性保護不足」等潛在法律障礙,提供收購方極具價值的談判資訊與價格調整依據。
若進一步引入代理AI,盡職調查就不再僅停留在被動資料整理層面,而進化為動態、預測式的智慧決策系統。代理AI可自主對專利組合進行跨產業、跨國性的價值與風險模擬;根據之前的司法判決、專利動態及市場趨勢,即時調整風險評估模型;提出策略性建議,如併購價格調整、談判策略、或特定專利加強保護建議;模擬不同交易情境下的智財風險影響,幫助決策者評估潛在收益與法律風險。盡職調查透過代理AI,可從傳統的靜態審閱轉型為自我學習、優化、具預測能力的智慧流程,顯著提升交易效率、減少風險並提供決策者更多策略選項。
七、專利交易自動化
在全球技術快速更迭與創新週期縮短的時代,專利收購與出售市場正成為企業競爭策略的核心環節。無論是半導體、人工智慧,或生物醫藥產業,能否即時掌握高價值專利資產的流向與市場供需,往往決定企業能否在下一輪技術革命中搶占先機。
AI代理可作為持續監控全球專利轉讓平臺、拍賣市場與企業技術布局的AI工具,其範圍包括:全球化監測與即時預警,自動追蹤多國專利局公告、交易平臺及法院判決與資產清算,建立動態專利交易資料庫;價值與風險初步評估,透過演算法模型,快速分析專利技術含量、市場應用潛力、競爭格局與潛在侵權風險,生成初步報告;智慧分析與策略建議,AI系統可主動標記具技術稀缺性或高引用潛力的「高價值專利」或偵測「技術過時」等風險專利,並依企業的研發方向、供應鏈角色與地區策略自動匹配潛在投資標的。舉例來說,AI晶片新創也許可透過AI代理,追蹤並購入一家破產企業的封裝散熱技術專利組合,不僅以低價取得高潛力技術,更可在後續授權中實現現金流獲利。
然而,代理AI不僅執行指令,更具備自我目標設定、自主行動與策略推理的能力,能主動參與乃至引導專利交易過程。具體而言,代理AI可根據市場動態與企業策略需求,主動發掘潛在買家與賣家,並發起初步智慧談判與動態合約生成,模擬雙方談判策略,生成多版本合約草案,並即時調整條款以滿足價格、權利範圍與技術使用條件等多重需求;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並在區塊鏈基礎架構下,代理AI可生成並執行智能合約,自動觸發支付、轉讓與登錄程序,使專利交易實現端對端自動化。在此架構下,代理AI不再是單純的分析輔助者,而是具備交易行為能力的自主的經濟主體,可實際完成從發現、評估、談判到執行的全流程任務。
AI代理與代理AI的協同運作,使專利市場從過去資訊不對稱、交易緩慢的狀態,轉向智慧流通之高效型態。具體而言,先是資訊透明化,AI代理實現全球專利價值的即時映射,縮短買賣雙方的資訊差距;其次,達到市場效率化,代理AI的自動撮合功能顯著提升交易速度,形成類似AI智慧交易所的市場結構;最後,則是價值動態化,專利不再被動等待交易,而是透過AI代理主動在市場中被再定位,實現資產的持續流動與價值再生。
八、侵權風險偵測與自由運營(FTO)
在全球化與技術迭代加速的研發環境中,企業在開發產品或導入新技術前,必須先確認自己做的事情不會侵犯他人的專利。這個確認流程稱為「自由運營分析(FTO, Freedom to Operate)」。簡單來說,就是確保企業在某個國家或市場中,能合法地生產與銷售產品,避免類似專利侵權之發生。
以往這種分析是由人工進行,包括查找專利、比對法規,並由專利律師進行解釋。但隨著全球專利數量越來越多、不同國家的法律規定差異大,加上技術融合變得複雜,傳統做法不但曠日廢時,也很容易發生人為疏漏。現在有了AI代理的幫助,FTO分析可以變得快速又有效。AI代理能自動閱讀大量專利內容,並將這些資訊和企業的產品設計做比對,快速找出可能會侵權的地方。此外,還能幫忙分析競爭對手的專利動態與市場佈局,幫助企業提早發現法律風險,甚至建議哪些技術方向應該避開。原本需要花幾週的工作,現在幾小時內就能完成,還會自動產出清楚的圖表報告給決策者參考。
至於代理AI,它不僅幫助檢查風險,還能主動思考策略。舉例來說,它能根據不同國家的法律差異,提供修改產品設計的建議,或推薦最划算的專利佈局方式。代理AI還會持續追蹤新的專利申請與異議案件,自動修正分析模型,讓FTO分析從「一次性工作」變成「持續更新的安全預警系統」。
總結來說,AI代理與代理AI的配合,不但能讓FTO分析與研發流程同步進行,隨時更新風險資訊,還能透過分析市場趨勢與競爭對手專利活動,讓企業提前布局、降低風險,進一步提升創新速度與法律安全性。
九、專利證據電子開示
進入司法階段時,快速電子證據開示成為揭露、比對與驗證專利相關電子證據的重要程序,包括申請文件、技術實施記錄、通信往來與先前技術等,例如證據開示程序(discovery)進行、書面答詢(interrogatories)、文件提出(production of documents)再到證人詰問(deposition)等事項。AI代理能透過自然語言理解與關鍵字擴展技術,快速從擬提供之龐大文件中,鉅細靡遺地辨識出具法律意義之文件,並揭示隱含於技術規格或實驗報告中的侵權線索。此外,AI代理可建立即時風險預警系統,當偵測到與特定專利有高重疊度之技術或市場行為時,自動通知法務團隊介入評估,提前降低訴訟風險與合規壓力。
代理AI能自主建構證據關聯圖譜,模擬不同證據鏈的法律強度,並預測法院對該證據組合的可採行性評估,進而協助制定取證與答辯策略。若配合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技術,代理AI更能自動執行電子證據之真偽驗證程序,使跨國取證與資料流轉具備即時性與完整追蹤性。
十、專利訴訟中應用 & AI倫理與專利治理
在專利侵權訴訟中,以國內企業最關切之美國為例,從訴訟管轄法庭地(forum shopping)之選定與抗辯、到馬克曼聽證之專利申請範圍解讀(Markman Hearing/Claim Construction)、研閱專利申請檔案及歷史文獻(prosecution file wrapper/prior art)、判斷專利侵害型態及認定(全要件原則/文義侵害、均等論DOE、禁反言Estoppel)、再到專利三性等要件之抗辯(適格標的、新穎性、非顯而易見性、專利明確性之據以實施等要件),甚至是就侵權訴訟中最重要之賠償金額的認定,無論採所失利益原則(Lost Profits Rule)或合理權利金原則(Reasonable Royalty Rule即喬治亞因素法則/假設性協商談判(Georgia Pacific Factors Rule/hypothetical negotiation))等。以上這些單一任務,AI代理都可針對各項進行資料的檢索分析,並做出預判供業界參考。
AI代理與代理AI的應用正推動從傳統的經驗依賴,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決策。AI代理可自動分析歷史判決、專利請求項與證據材料,生成訴訟風險評估報告,並模擬不同訴訟路徑的成本與勝訴機率。代理AI則更進一步,自主生成訴訟策略,包括證據組成、辯論重點與和解方案,甚至預測法官或陪審團的傾向。這種應用不僅加速訴訟準備還提升決策的客觀性。
AI代理與代理AI下之專利運營與法律挑戰
綜上所述,AI代理與代理AI已深入專利運營的10大核心項目,從文件審查、專利布局、價值評估到授權與訴訟決策,全面提升工作效率。這些技術的引入並非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牽動專利運營模式與法律體制的根本性變革。隨著AI代理與代理AI深入專利實務,相關文件審查正從傳統的靜態比對,邁向動態演化與知識生成的新階段。然而,這種智能化轉型雖大幅提升專利管理效率,卻也引發一系列新的法律與倫理議題。
首要之挑戰是法律責任歸屬。若AI在授權談判過程中,自動生成的文件、合約、法律分析或摘要,並自動執行智能合約出現錯誤,責任歸屬將成為爭議焦點,法律責任應由誰承擔?在法院程序中,代理AI主動性之法律角色,是否會影響人類律師或專業人員的專業責任判斷?AI是否具備合約當事人或民法之代理人地位?其決策是否符合法律的可解釋性與合法要求?這些問題凸顯AI代理雖已能取代部分法律專家的作業,但仍須建立責任可追蹤、決策可審計的法律架構,以確保其在法律治理中的正當性與制度穩定性。
其次,以盡職調查而言,雖然AI代理與代理AI極大化地加速了盡職調查流程,但建立可追蹤、可解釋的AI治理框架,是未來IP交易與智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課題。若AI生成的風險分析或建議出現錯誤,責任應如何歸屬?在跨國交易中,AI對不同司法管轄專利法律的解讀,是否具備法律效力?如何保證代理AI模型的透明度、可審計性與合規性?
再者,當AI代理與代理AI能自主生成技術構想,並形成具專利要件的新發明時,法律體系需重新檢視AI創造物是否具備專利適格性。同時,企業亦需在倫理與治理層面上,確立AI參與創新的透明度、歸責機制與智財權分配原則。因此,未來的智慧法律體系必須在效率與責任、透明與可審計之間取得平衡,以確保AI驅動的法律決策在技術上可信、在制度上合法正當。
另外,結合AI代理與代理AI,可使併購中的專利整合從靜態盤點轉向動態優化:前者提供即時知識基礎,後者則持續模擬市場變化、預測法律風險並提出自適性策略。此雙軌架構使專利管理不再是單次事件,而成為併購後企業競爭優勢的動態演化系統。然而,這種自主演化的AI決策體系亦帶來新的法律風險。例如,若代理AI自主提出的整合方案,涉及潛在壟斷行為或違反了反托拉斯法,究竟應由企業、AI開發者,抑或AI代理本身承擔責任?此問題揭示未來法律體系需回應的核心挑戰:當AI不再僅是輔助者而是共同決策者,現有的風險治理與法律責任結構將需重新定義。
最後,AI參與證據開示雖大幅提升效率與準確性,但也引發若干法律與倫理疑慮:若代理AI在自動化證據蒐集過程中,違反個資料隱私或跨境取證規範,責任歸屬應由誰承擔?AI在生成調查報告或證據摘要時,其分析結論能否被法院認定為具法律效力之人類意圖延伸?AI生成的比對或文件是否具備證據力?當AI演算法具自我學習能力,其決策路徑的可解釋性與偏誤風險,如何接受司法程序的檢驗?凡此種種,未來的法律體系需明確規範AI介入合約形成的法律效力與風險歸屬。
小結
基本上,迄目前為止,針對專利的檢索、分析和撰寫,已經有幾項AI代理的工具正在開發。但針對代理AI方面的應用工具,卻都還在規劃中。尤其是針對上述的這些重要的專利運營項目,雖然有若干業者已開始將其中幾項,比較可能實施的項目做整合。但基本上,現都仍然只是在萌芽階段,仍只是在AI代理或代理AI技術特性可能發揮的射程,進行初步整合歸納。
不過,可以看得出來,就全球企業針對專利部署的操盤當中,以上這些重要的事項,都是在專利業界重中之重的營運項目。只不過,除了技術的展現之外,其他在法律和倫理議題等的挑戰和限制,更是將來必須整體考量並與處理的重要環節。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享受AI帶來的效率與智慧化決策的同時,確保其法律效力、透明性與責任歸屬。
總之,隨著AI代理與代理AI深入智財管理,倫理議題如演算法偏誤、資料隱私與AI生成內容的歸屬權益日益凸顯。AI代理可監控倫理合規,自動檢測潛在偏誤;代理AI則自主制定內部治理規則,模擬全球規範標準(如歐盟AI法案)的適用性。未來的專利運營需建立國際框架,確保AI應用不損害公平競爭,並明確AI在智財創造中的角色,以平衡創新與倫理責任。(9928字;圖1)
作者資訊:
陳家駿律師 臺灣資訊智慧財產權協會 理事長
許正乾執行長 因子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參考文獻:
Boost Efficiency in Patent Drafting: How AI Agents Streamline Application Processes for IP Attorneys. Datagrid, 2025/05/27
AI Agent-Powered Patent Intelligence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IP Decision Support. Medium, 2025/06/15
Agentic AI in Patent Search and Analysis: Revolutioniz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Jina Code, 2024/12/04
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ResearchGate, 2012/04
The Future of Patent Intelligence Tools: How AI is Revolutionizing the Landscape. DrugPatentWatch, 2025/07/28
AI-Agent Powered Autonomous Patent Management & Monetization. Linkedin, 2025/06/07
AI-Assisted Due Diligence and Competitive Market Analysis. AGMI, 2025/05/24
On predictive patent valuation: Forecasting patent citations and their types. IBM, 2017/02/04
AI Agent-Powered Autonomous Patent Management & Monetization Webinar. YouTube, 2025/06/26
Identifying Valuable Patents: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YouTube, 2020/09
Patents, their importance and valuation methods. ResearchGate, 2012/01
Final Report from the Expert Grou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ation. EFFAS, 2021/09/21
Design of reliable technology valuation model with calibrated machine learning of patent indicators. Cornell University, 2024/06/08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