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NVIDIA H100叩響軌道運算序鐘,Starcloud雄心打造太空數據中心

瀏覽次數:21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洪綺臨 發表於 2025年11月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NVIDIA H100叩響軌道運算序鐘,Starcloud雄心打造太空數據中心

在地球上,資料中心是數位時代的心臟,卻也是最耗能的基礎設施之一。伺服器全年無休地運轉,消耗著巨額電力與寶貴的水資源,如今,美國一家新創公司正試圖改變這個現狀。Starcloud於2025年11月2日成功發射「Starcloud-1」衛星,並首次將NVIDIA H100 GPU帶入地球軌道。這場實驗不只是一次發射任務,更是確認未來的資料中心是否能在太空中運行的一項嘗試。

Starcloud-1雖然僅重60公斤,但它搭載的H100 GPU 擁有80GB記憶體,其效能比過往任何太空電腦強悍上百倍。在為期三年的任務中,它將展示強大的「在軌運算」(Orbital Computing)能力。

傳統上,像合成孔徑雷達(SAR)這類地球觀測衛星,每天會產生TB等級的巨量資料,必須全部下載回地面接收站才能分析,耗時且佔用大量頻寬。Starcloud-1則能在軌道上即時處理這些資料,只傳回有價值的「結果」。例如,它能將數百 GB的影像,直接分析壓縮成「在某區域發現船隻」的1KB報告。這極大地節省了頻寬,並實現了近乎即時的反應。

這項創舉的背後,是對地球永續性的深切回應。隨著 AI 模型規模爆炸性成長,資料中心的電力與冷卻水消耗劇增。據估計,全球資料中心到2030年的耗電量將逼近整個日本,而一座1兆瓦等級的中心每天消耗的水量,相當於上千人日常用水。Starcloud的構想,是利用太空取之不盡的太陽能,以及接近絕對零度的真空冷卻條件,徹底擺脫對土地、水資源與化石燃料的依賴, NVIDIA永續發展部門指出,在軌資料中心能避免化石燃料依賴,並使碳排放量降低數個數量級。

Starcloud執行長Philip Johnston大膽預測,隨著地球能源限制加劇,十年內幾乎所有新資料中心都可能在太空建造。這個構想的實現,仰賴於SpaceX Starship這類巨型火箭將發射成本降至經濟可行的範圍。當「送貨上太空」不再昂貴,太空基礎設施的商業模式便得以成立。

Starcloud的下一步計畫更為雄心勃勃。其預計在2026年發射Starcloud-2衛星,搭載更強大的NVIDIA Blackwell GPU與多顆H100,運算效能將提升十倍以上。長期而言,Starcloud希望建設一座5兆瓦級的軌道資料中心,配置長寬約四公里的太陽能與散熱面板。為了在無人環境中組裝這樣的龐大結構,Starcloud也與Rendezvous Robotics合作,開發磁力模組化自組裝系統,取代傳統需依賴機械手臂的太空建構方式。

儘管挑戰重重,Starcloud並非孤軍奮戰。Axiom Space、Lonestar乃至SpaceX都已瞄準軌道運算平台,試圖在地球軌道、甚至月球上部署。Elon Musk亦暗示,未來Starlink V3衛星將支援在軌AI推理服務。這些動向共同顯示,將運算資源從地球轉移到太空的構想,正從科幻逐步成為工程現實。

Starcloud-1只是個開始。如果這場實驗成功,未來的資料中心版圖將被徹底改寫。從能源永續、資料傳輸,到AI模型的即時應用,太空可能成為下一個雲端。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人類在資訊文明中對「地球邊界」的再次挑戰。(1038字;圖1)


參考資料:
Nvidia Sends a Powerful GPU to Space.IEEE Spectrum, 2025/11/3
Powerful NVIDIA chip launching to orbit next month to pave way for space-based data centers. SPACE.com, 2025/10/24
Self-assembling data centers in space are becoming reality as Rendezvous Robotics partners with Starcloud — Elon Musk chimes in that 'SpaceX will be doing this'. tom’s Hardware, 2025/11/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