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前瞻技術脈動:太空科技(202521)

瀏覽次數:8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技術發展藍圖研析團隊 發表於 2025年11月28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前瞻技術脈動:太空科技(202521)

曾經需要超級計算機的宇宙模擬現可在筆記型電腦上運行   
模擬器本質上模仿了模型的功能,核心是一個神經網絡,該網路根據模型的輸出進行訓練,訓練後可以與參數組合,並且可以預測它對新輸入的輸出內容。Effort.jl 的獨創性在於,它透過將我們已經擁有的有關參數變更時,預測如何變化的知識內建到演算法中,進一步縮短了訓練階段。
參考資料:Cosmic simulations that once needed supercomputers now run on a laptop. Science Daily, 2025/9/18


地球核心:沒人知道它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揭開真相   
研究人員利用礦物物理學來研究地核最初是如何開始凍結的,從而發現了一種理解地核化學性質的新方法,似乎比地震學和隕石學更具體。透過探討地核可能的熔點範圍,研究指出地核能夠達到的最高過冷(supercooling)程度約為低於熔點420°C;若超過此過冷幅度,內核的體積就會比目前地震學推估的更大。純鐵要形成固態,約需低於熔點1000°C的過冷溫度,但這個程度整個地核都會凍結,這與地震學家的觀測結果相反。為了解釋這項差異,新研究轉向探討碳在地核中的作用。若地核中約有 2.4% 的質量來自碳,則僅需約 420°C 的過冷條件即可觸發內核的初始凍結。這是首次證明核心凍結是可能的。地震學將地核的可能化學成分縮小到幾種不同的元素組合,但其中許多元素無法解釋行星中心固體內核的存在。地核不可能僅由鐵與碳構成,最可能的情況是其中混合了少量氧,甚至可能含有矽,才能同時符合物理模型與地震觀測。   
參考資料:Earth's inner core: Nobody knows exactly what it's made of, but now we've started to uncover the truth. phys.org, 2025/9/17
               

太空恐傷視力,如今可預測損害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深度學習AI模型,用以辨識與SANS相關的眼部特徵。為達到充足的訓練樣本,研究人員將眼部掃描切分成數千個切片,以便進行全面分析。此模型準確率高達82%,而數據顯示,太空飛行與模擬微重力引發的 SANS 相關變化高度相似,意味著微重力經驗與真正太空飛行可能造成相同的影響。此外,這項研究驗證了地球模型研究太空健康的可行性,亦揭示SANS的發展機制。       
參考資料:Space Can Hurt Your Vision, And Now We Can Predict The Damage. ScienceAlert, 2025/9/26
               

高速星際旅行計畫       
太空研究團隊提出一個新型星際探測構想,是利用超薄石墨烯帆板和強力雷射加速數百至上千個微型探測器,以 0.2 倍光速飛往比鄰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這些探測器質量僅幾克,預計能在 25 年內抵達目標,以蜂群形式同步發射脈衝,把數據傳回地球,目標是對像 Proxima b 這樣的系外行星進行高解析度成像。(879字;圖1)      
參考資料:The High-Speed Plan for Interstellar Travel. IEEE Spectrum, 2025/9/29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