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對日韓等14國課徵25%以上重稅,全球經貿秩序重陷動盪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7月8日
圖、川普宣布對日韓等14國課徵25%重稅,全球經貿秩序重陷動盪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近日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包括日本與南韓在內的14個國家進口商品課徵至少25%的關稅。這一政策不僅立即對全球市場投下震撼彈,也重新點燃貿易保護主義與地緣經濟對抗的爭論。針對日本與南韓這兩個與美國有深厚經濟與戰略關係的盟邦,此舉格外引發關注。
川普政府原先承諾於90天內達成90項貿易協議,但截至目前僅完成兩項。為延長談判時間,他簽署行政命令,將原定7月9日實施的關稅延後至8月1日,但同時也發出公開信警告各國:若選擇報復,關稅將再上調。這種高壓式的談判策略,正逐漸削弱美方的國際信譽。
日本與南韓首當其衝,關稅定為25%
根據川普發出的信函,對日本與南韓的進口關稅將設定為25%,其中汽車另加徵同等稅率,鋼鐵與鋁材則高達50%。日韓兩國為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2024年美日與美韓之間的貨品貿易逆差分別為694億美元與660億美元。儘管川普聲稱此舉可減少逆差、強化國內製造,但實際效果仍未可知。
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浮現
此次關稅重啟代表川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基本方向未變,仍舊依賴「懲罰式」經濟手段。他將新政策包裝為「對等關稅」,並宣稱其有助於資助國內減稅政策。然而,許多經濟學家警告,此舉可能提高美國消費物價,轉嫁成本至中下階層,進一步擴大階級經濟負擔。
法律與憲政爭議浮現
川普以「經濟緊急狀態」為由行使課徵權力,此舉已面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法律挑戰。根據美國憲法,關稅通常應由國會負責。法院此前已裁定川普越權,但目前其政府正提起上訴。這凸顯了美國行政權在全球經濟政策中的日益擴張。
亞洲盟邦的不滿與憂慮
南韓與日本兩國政府對美方動作深感不滿。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總裁Wendy Cutler批評此舉「令人遺憾」,認為日韓兩國在造船、半導體、礦產與能源等領域對美國具戰略價值。此一決策恐削弱亞洲民主國家共同圍堵中國的經濟合作基礎。
貿易談判破局與外交孤立
川普公開信函傳達政策,而非透過正式外交管道,已引發外界質疑其談判誠意。與南非、越南等國的談判亦進展有限。南非總統府已回應,將繼續爭取公平互惠的貿易關係,但認為美方對其貿易定位存有誤解,顯示外交信任正逐漸流失。
金融市場反應負面,通膨風險上升
消息公布當日,S&P 500指數下跌0.8%,10年期美債利率升至4.39%,推升房貸與車貸利率。川普要求大型零售商如Walmart吸收成本而非轉嫁價格,引發企業界反彈。經濟學者指出,通膨風險恐因關稅擴散而再度升高。
全球貿易秩序再陷動盪
歐盟、印度與中國等主要經濟體仍與美方存在諸多貿易爭議。川普已表態,若中國未配合將面臨55%的關稅。與英國、越南等達成的框架協議多為片段性成果,顯示重建全球貿易秩序的難度日益提升。
對台灣與東亞區域的啟示
美日韓三國經貿關係密切,台灣身為區域供應鏈關鍵環節,亦將受到衝擊(雖未公布對台關稅)。若南韓或日本產品成本上升,台灣製造業也可能面臨轉單或供應鏈重組壓力。同時,美方以貿易政策進行地緣戰略布局,值得台灣未來貿易政策審慎因應。
川普關稅政策背後的政治盤算
川普明言關稅收入將用以支應他甫於7月4日簽署的減稅政策,展現其以關稅反補財政支出、實現選前承諾的策略。在國際談判方面,他透過社群媒體直接發布對外關稅信函,不僅展現其強硬態度,也刻意營造美國在全球貿易秩序中的主導地位。此舉反映出川普政府透過貿易政策強化行政權威,同時向國內選民傳達:「我正在捍衛美國工人與製造業利益」,以穩固其施政支持基礎並回應保守派選民對強勢領導的期待。
結語:全球經貿需回歸協商理性
川普此次加稅行動再次凸顯全球經貿格局的動盪與不確定性。以單邊手段追求雙邊利益,雖或能短期施壓,然長期恐損及國際信賴與全球經濟穩定。面對保護主義升溫,國際社會應呼籲重返制度性協商機制,共建多邊互利的貿易秩序。(1473字)
參考資料:
Trump sets 25% tariffs on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new import taxes on 12 other nations. AP News,2025/7/8
Trump delays tariffs on 14 countries until August. BBC,2025/7/8
Here Are Trump's New Tariff Threats. The New York Times,2025/7/7
Trump to put 25% tariffs on Japan and S Korea; new import taxes on 5 other nations. Japan Today,2025/7/8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