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AI晶片戰略大轉向:放棄Dojo,AI5/AI6晶片成自駕與機器人新核心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9月12日
圖、特斯拉AI晶片戰略大轉向:放棄Dojo,AI5/AI6晶片成自駕與機器人新核心
特斯拉近日正式完成AI5晶片的設計審查,執行長馬斯克更將其形容為「史詩級」的產品。這一進展意味著特斯拉在人工智慧硬體領域的布局進入新階段。相較於過往依賴外部供應商如輝達(NVIDIA),特斯拉透過自研晶片戰略,試圖掌握演算法推理與模型訓練的核心運算能力,確立在自駕、機器人與能源管理等領域的優勢。
此舉同時反映特斯拉策略上的重大轉向。2025年中,特斯拉選擇解散原本寄予厚望的Dojo超級電腦團隊,因為其路線被認定為「演化的死胡同」。馬斯克直言,所有研發方向最終都收斂至AI6,因而必須將資源集中於新一代晶片,並打造統一架構,以確保效能與成本效率最大化。
AI5晶片的定位明確:針對2,500億參數以下的模型,提供最佳的效能功耗比與最低的單位成本。根據規劃,AI5的運算能力將達2000至2500 TOPS,相較現行HW4晶片的200-250 TOPS,有近十倍提升。這樣的性能突破,將使特斯拉在自駕決策、感知運算與邊緣推理上取得領先。
隨後登場的AI6晶片則承載更廣泛的任務,不僅用於自駕系統,還將成為人形機器人「Optimus」以及無人計程車Cybercab的核心。AI6採用三星的3奈米GAA製程,意味著其將在能效與整合度上再創新高,甚至有望挑戰輝達在AI訓練市場的壟斷地位。
在製造策略上,特斯拉選擇雙代工模式。AI5委由台積電以N3P製程量產,初期在台灣生產,後續移轉至亞利桑那州新廠;AI6則交由三星德州Taylor廠專責生產,並簽下總額高達165億美元的多年合約。這樣的布局有效降低了單一供應商風險,也回應了地緣政治下供應鏈安全的需求。
這項戰略也標誌著特斯拉在「軟硬體整合」上的深化。馬斯克多次強調,唯有掌握晶片,才能真正加速自駕技術的演進,並將機器人產業化落地。AI5與AI6的統一架構不僅可應付推理任務,亦能靈活組成叢集,用於訓練工作,形同取代原本的Dojo超級運算平台。
在市場層面,AI晶片的潛力巨大。根據預測,全球AI晶片市場將從2023年的280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0年的1650億美元。儘管輝達仍握有2025年約86%的GPU市佔,但特斯拉透過自研晶片與產品整合,正逐步開闢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分析師普遍認為,特斯拉的AI策略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估值重塑的關鍵Wedbush證券的Dan Ives預測,特斯拉AI與自駕業務價值可達1兆美元ARK投資創辦人Cathie Wood更直言,特斯拉是「地球上最大的 AI 專案」,並推估無人計程車網路未來十年將創造8兆至10兆美元的全球營收。
不過,這條路並非毫無風險。AI6的先進製程仍有量產不確定性,而自駕與機器人應用也面臨各國監管挑戰。加上特斯拉本業汽車銷量波動,其高達200倍以上的本益比,也讓市場對其AI敘事能否支撐長期估值存在質疑。
儘管如此,特斯拉股價仍展現韌性。截至2025年9月8 日,TSLA市價約346.40美元,市值達1.12兆美元。雖短線波動明顯,但投資人對於AI5/AI6 與機器人布局的信心,仍成為支撐其科技敘事的重要力量。
社會與政治層面,特斯拉晶片戰略也具深遠影響。隨著更多生產轉移至美國,特斯拉正回應美國政府推動半導體自主的政策趨勢。另一方面,AI應用於無人駕駛與勞動自動化,勢必衝擊現有職場結構,引發就業與產業調適的辯論。
特斯拉務實的調整戰略,放棄Dojo轉而專注AI5/AI6晶片,藉由統一架構、分散製造風險與深化軟硬體整合,並朝向自主與自動化生態系統願景邁進。未來特斯拉若能如期量產並推動自駕與機器人商業化,特斯拉將不僅是一家車廠,而是人工智慧產業的核心驅動者。(1309字;圖1)
參考資料:
Elon Musk Unveils Tesla's AI5 Chip as a Game-Changer in Semiconductor Race. OpenTools. 2025/09/08
Tesla’s AI Chip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I Market Dominance. AInvest. 2025/09/08
Elon Musk Says Tesla's AI5 Chip Will Crush Competition On Performance-Per-Watt, Says AI6 Will Take That 'Much Further'. Benzinga. 2025/09/09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