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Verizon與AST SpaceMobile攜手打造衛星直連手機網路,開啟全球無死角通訊新紀元

瀏覽次數:110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10月9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Verizon與AST SpaceMobile攜手打造衛星直連手機網路,開啟全球無死角通訊新紀元

 
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近期與衛星通訊公司AST SpaceMobile正式簽署商業協議,宣布自2026年起為用戶提供衛星直連手機(Direct-to-Cell)服務。這項合作象徵著通訊產業邁入太空網路新時代,結合地面與軌道的雙重網路架構,致力於實現「地球無死角連線」的願景。隨著低軌衛星技術成熟與頻譜整合的推進,Verizon 企圖透過此合作奠定其在次世代通訊領域的戰略優勢。

這項協議延伸自兩家公司於2024年初建立的策略合作,當時Verizon承諾投入1億美元資金以推動衛星直連手機技術。雙方在過去一年已成功完成多項技術驗證,包括VoLTE語音通話、雙向RCS訊息及視訊通話測試。此舉不僅顯示出技術可行性,也反映出電信業者正積極回應全球連線需求擴大的趨勢,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海上及災害通訊等應用場域。

AST SpaceMobile主打以標準手機即可連線的全球衛星行動網路,其設計可直接利用現有的低頻與中頻頻譜運作。該公司擁有自有的L波段與S波段授權,並能整合全球行動網路營運商的頻譜資源,總頻寬高達1150 MHz。此一架構能確保網路穩定性與兼容性,降低消費者進入門檻,使衛星連線服務不再侷限於專用設備。

Verizon的動作被視為正面迎戰SpaceX所主導的Starlink衛星行動網路。SpaceX近期收購EchoStar的S波段與MSS頻譜,用於升級其衛星手機服務,並已與T-Mobile合作在美國市場推出Beta版。相較之下,AST雖仍在部署第二代BlueBird衛星,但其「與行動業者共享頻譜」的策略被認為更具靈活性,能迅速擴張市場覆蓋面。

除了Verizon外,AST SpaceMobile也與AT&T、Vodafone等國際電信業者簽訂商業合作協議,形成跨洲際的通訊聯盟。此網絡不僅強化其技術標準的全球通用性,也有助於分攤衛星建設與營運成本。根據AST預計,至2026年第一季末將完成至少五顆Block 2 BlueBird衛星的發射,逐步實現全球連線布局。

衛星直連手機服務的核心挑戰在於頻譜分配與干擾管理。AST SpaceMobile採用「行動網路頻譜延伸」模式,讓太空與地面網路在相同頻段協同運作。此技術需精準的同步控制與動態頻寬調配,以確保訊號穩定與干擾最小化。隨著多家企業進入該市場,未來頻譜政策與國際協調將成為產業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

衛星直連手機技術的潛在市場龐大。除了偏遠地區的通訊覆蓋外,該技術可應用於緊急救援、航運、能源開採、氣象監測與軍事通信等領域。對於電信商而言,這不僅是補足地面網路不足的方案,更是拓展物聯網與未來6G生態的重要一環。Verizon的加入意味著傳統電信勢力正積極擁抱太空通訊,並從根本改變產業邏輯。

Verizon與AST SpaceMobile的合作標誌著通訊產業的結構轉變,象徵地面與太空基礎設施的融合正在加速實現。當BlueBird星座全面運行後,全球用戶將能在任何地點使用標準手機享受網路連線。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對數位平權的實踐,為未來的無縫通訊世界奠定關鍵基石。(1046字)


參考資料:
Verizon Deepens AST SpaceMobile Ties With Commercial Agreement. Via Satellite,2025/10/8
Verizon teams with AST SpaceMobile on space-based cellular service. AP,2025/10/8
Verizon signs deal with AST SpaceMobile to provide cellular service from space. AST shares surge. CNBC,2025/10/8
Forget Starlink, Verizon Is All In on AST SpaceMobile for Satellite Phone Service. PC MAG,2025/10/8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