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從半導體產業角度看AI產業革命與泡沫化的兩難

瀏覽次數:93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劉佩真 發表於 2025年10月2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從半導體產業角度看AI產業革命與泡沫化的兩難

隨著AI大廠全力搶奪產業話語權,OpenAI採用多供應商制衝、瘋狂融資擴大算力,以及Nvidia的投資循環迴路,AMD、Broadcom、甲骨文等AI巨擘陸續加入賽局,此部分使得近期市場對於全球AI市場是否面臨泡沫化有所疑慮;不過所有相關採用4奈米以下製程的AI晶片訂單協議建構在台積電投片下,可顯見台積電則是最大的贏家,而事實上,台積電對於AI是否泡沫化的看法,在2025年10月16日的法說會中,魏哲家董事長給予明確且堅定的正面回應,可望減緩市場對AI泡沫化的爭議程度。

市場擔憂的不是AI技術本身,而是AI算力基礎建設的投資速度和規模,已遠遠超前終端應用所能創造的實際盈利和經濟價值
市場對於全球AI面臨泡沫化的疑慮,主要是在於市場集中度高與估值過高、資本支出過度膨脹與獲利壓力、循環融資的擔憂等論點,特別是市場擔憂美股漲勢過度集中於少數幾家科技巨頭(如Nvidia、Microsoft、OpenAI等相關概念股),導致這些AI相關資產的估值不斷膨脹;同時儘管AI基礎設施投資(晶片、資料中心)瘋狂擴張,但下游許多AI應用和新創公司尚未展現出穩定且可持續的獲利商業模式,若應用端的收益無法及時跟上上游的巨額投資,一旦市場資金轉冷或應用成長不如預期,高估值的資產恐面臨猛烈修正;況且近期AI巨擘間的交易存在「循環融資」或「供應商融資」的疑慮,即供應商投資或借貸給客戶,讓客戶持續購買其產品,恐模糊外界對AI真實需求的認知。

整體而言,儘管AI模型已推出付費產品,並持續獲得市場迴響,但整體AI市場尚未出現一個能夠創造巨額現金流、證明算力投資合理性的殺手級應用;甚至隨著算力基礎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質疑這種指數級的投資是否能在未來持續帶來同等的效能或經濟效益增長,尤其當AI服務的表現稍有落後,使用者便可能迅速轉向其他平台,形成巨大的壓力。


台積電將AI需求視為驅動未來數年營運高成長的結構性力量,而非會破滅的短期泡沫,此判斷來自於他們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與終端算力建置者(客戶的客戶)所建立的獨特且深入的合作關係
市場對於全球面臨泡沫化的疑慮也有所反對,主要是認為此次AI所掀起的產業革命本質不同於網路泡沫,主要是這次生成式AI技術突破具有實際的應用能力,已在多個領域帶來可見的成果,而不僅是停留在概念階段;況且科技巨頭的財務體質穩健,也就是推動AI革命的核心公司,如Nvidia、Microsoft、Amazon等,多數擁有強勁的現金流和盈利能力,與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許多燒錢的新創公司體質不可同日而語;甚至目前AI領域的需求遠超過現有供應,這種供需失衡的現況,推動未來幾年晶片訂單的增長預期。

再者若以台積電的角度而言,其認為AI需求的增長是真實的、結構性的,且其強度甚至超乎預期。其中魏哲家董事長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處理文本的詞元數量正呈現爆炸性成長,形容其增長數字非常驚人,幾乎每三個月就會倍增,這種指數型的運算需求增長,凸顯AI應用對先進半導體需求的真實性與龐大。而魏哲家董事長引用客戶的估算,表示每一GW AI資料中心約需投資500億美元,此具體數字凸顯AI產業需求的真實與龐大,代表AI基礎建設投資是一個大規模、高門檻的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投機。


台灣半導體業在AI浪潮中處於黃金時代,短期內受益於AI晶片的爆發性需求,然而長期發展需要警惕地緣政治風險和應用端創新不足的內部挑戰,並需要積極推動AI技術在本土各產業的落地,以降低對單一國際供應鏈的依賴,確保穩健的長期競爭力
對於台灣半導體業而言,AI浪潮是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整體而言,優勢更為明顯。其中我國在先進製程與封裝具備獨佔優勢,OpenAI、NVIDIA、AMD、Broadcom等主要AI晶片設計者,其採用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晶片,皆高度仰賴台積電先進晶圓代工和CoWoS等先進封裝技術,使台灣處於全球AI硬體供應鏈中最關鍵且難以取代的核心地位,保障未來訂單的持續增長動能。且除了晶圓代工,台灣在IC設計、封裝測試、及AI伺服器供應鏈都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一個AI算力輸出不可或缺的護國群山。

不過也須留意面臨的潛在挑戰與風險,即美中科技競爭加劇,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樞紐,角色更加敏感,如何在國際關係中取得平衡,是台灣半導體業必須長期面對的挑戰;況且台灣半導體業對少數幾個國際客戶和單一技術的依賴度極高,一旦這些客戶的技術轉向或需求急劇反轉,對台灣的衝擊不可忽視;況且相較於韓國和美國,台灣在AI應用與新創領域的創新動能相對不足。若未能將AI技術有效落地於本土產業(如醫療、金融、製造),長期可能會缺乏新的成長引擎,難以從「代工製造者」轉型為「全球IP價值鏈的關鍵推手」。(1919字;圖1)

作者資訊:
劉佩真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參考資料:
「後果將非常嚴重」:矽谷對AI泡沫破裂的擔憂正在升溫。BBC news,2025/10/13
AI沒有泡沫化!鴻海劉揚偉喊「潛力龐大」:發展才剛起步。Yahoo新聞,2025/10/15
新聞眼/AI泡沫化?台積電給市場定心丸。聯合報,2025/10/17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