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美國防預算布局深科技融合,量子、AI 與太空主導科技戰略制高點

瀏覽次數:120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7月1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美國防預算布局深科技融合,量子、AI 與太空主導科技戰略制高點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Pentagon)於2026財政年度的研發與測試預算(RDT&E)中揭示超過一兆美元規模的科技發展藍圖,顯示從傳統軍備轉向深科技整合已成為主軸。該預算中超過1790億美元專用於研發支出,遠高於前一年度的1410億,象徵著美國正從單一武器導向邁向量子、AI 與太空等前瞻科技的融合運用。

RDT&E預算明確劃分量子、人工智慧、太空基礎建設等領域的投入重點。不僅個別技術獲得鉅資支持,預算更反映出跨領域整合的趨勢,象徵國防科技將不再各自為政,而是朝向系統性協同發展,創造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國防技術鏈。

「量子應用」計畫(0603330D8Z)成為五角大廈預算文件中最具代表性的跨軍種量子項目,雖未公開明確預算金額,但已顯示其在軍事應用上的迫切性,尤其在精密導航、加密通訊與預警感測系統上。量子已從研究實驗室走向戰略系統核心。

量子慣性導航作為GPS的替代方案,已納入陸軍「保證定位與導航」預算行列。由於其具備抗干擾與無須外部訊號的特性,在未來衛星網路可能遭到攻擊的情境下,顯得至關重要。同時,後量子加密亦在軍方網路防護項目中受到重視。

AI預算高達22億美元,已不再侷限於研究用途,而是進入作戰部署層級。從無人載具、自主潛艦、戰場決策支援,到電子戰領域,AI 無所不在。其代表性專案如陸軍「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0602180A)與空軍「自主與 AI 系統」,顯示 AI 技術正全面滲透軍事運作鏈。

為支援大規模AI部署,預算中特別列出 10.6億美元用於軟體與數位科技先導計畫,象徵著美軍已開始建構能支撐AI模型、資料處理與決策系統的數位生產線,展現其資訊戰體系的轉型力度。

太空軍(Space Force)是預算中最大受益者之一,獲得逾290億美元的 RDT&E資源,其中43億專用於原型系統開發,125億則投入現役系統如導彈預警與安全通訊,意味著太空不再是後勤環節,而是戰略主戰場。

未來的衛星系統將結合量子感測與AI數據分析,強化對導彈發射與敵方行動的即時監控。量子技術的高靈敏特性與AI演算法的模式識別能力,將使預警與反制系統前所未有地高效與精準。

超過30億美元投入超音速武器項目,如高超音速攻擊巡弋飛彈(HACM),不僅展現美國在武器速度與突防能力上的企圖心,也透露出AI導引與量子導航將是未來這類武器性能躍升的關鍵科技。

從22.7億美元的基礎研究、119.9億的先進技術開發,到近400億的系統開發與驗證,整個研發鏈條被全面擴展,意味著美國國防科技不再只是購買新武器,而是建構技術優勢的根本架構。

人工智慧不再被視為單一計畫,而是滲透陸海空太空與網路戰;量子不再是研究邊緣,而是普遍應用於感測與加密;太空也不再是被動通訊場域,而是主動部署智慧系統的平台。這代表深科技正在重塑美國國防作戰方式。

五角大廈此次RDT&E預算揭示的方向,清楚傳達一個訊息:國防不再只是軍備競賽,而是科技整合競賽。量子、AI 與太空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決定未來戰略制高點。對全球軍事與產業界而言,這不僅是預算數字的變化,更是未來競局的開場宣言。(1165字;圖1)


參考資料:
Pentagon’s Deep Tech Strategy: Quantum, AI, and Space Convergence. Kryptonary. 2025/07/04
Quantum, AI And Space Anchor Pentagon’s Deep Tech Convergence Strategy. The Quantum Insider. 2025/07/03


相關文章:

1. 川普宣布對日韓等14國課徵25%以上重稅,全球經貿秩序重陷動盪
2. AI的新寶庫:圖書館歷史藏書的數位轉型之路
3. 分析:Meta的143億美元Sacle AI交易,以「人才收購」搶奪AGI未來
4. 川普與馬斯克對決風暴:美國太空命脈遭政治博弈衝擊
5. 中國稀土限制加劇,美歐汽車與國防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6. 馬克宏訪東南亞鞏固鏈結:推動「第三勢力」、深化能源國防合作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