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如何在推出第一輛電動車19個月後,於近期季度出現獲利,超越特斯拉
科技產業資訊室 - 茋郁 發表於 2025年11月24日

圖、小米如何在推出第一輛電動車19個月後,於近期季度出現獲利,超越特斯拉
製造汽車很難,製造優秀的電動車更是難上加難。而製造出能夠真正獲利的電動車,似乎變成少數汽車製造商現今能夠做到的事。
中國消費性電子廠商小米宣布其「創新部門」(包括電動車和AI)實現營業利益7億人民幣,約合9,800萬美元。與上一季營業虧損相比,本季營業利益成長約10億人民幣,轉虧為盈。美國特斯拉在推出首款電動車五年後,也是中國業務步入正軌之際,才於2013年才實現季度盈利,而小米在去年3月推出首款電動車SU7後,用了1年零8個月的時間就實現季度盈利。
大多數所謂的傳統汽車製造商仍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而新創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儘管中國新興電動車製造商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領先的電池技術,但並非所有電動車企業都能獲利。這表示小米的確有其可學習之處。
其實,電動車難以獲利的原因有二方面:電池和規模。
第一個原因比較容易理解,畢竟電動車電池成本佔據整車成本30至40%。特斯拉為了降低電池成本,自己興建大型電池工廠,利用垂直整合模式,降低成本才獲利。
美國車廠改採和韓國電池廠商合作興建電池廠的策略,但遇到美中對抗和川普政府不支持電動車產業,讓產業成功大打折扣。至於小米,則是依賴中國電池供應鏈優勢來突破這一限制。
即便如此,其他中國新興電動車廠商仍無獲利,這表示小米在消費性電子經營獲得之經驗,讓其降低這一難度。例如: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目前仍在虧損,但它們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收支平衡,這大約是它們首款車型發布八年後。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規模。全球汽車產業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圍繞燃油汽車建造供應鏈:龐大的網路供應構成引擎、變速箱及其所有相關零組件,規模經濟是關鍵。然而,依靠電池、軟體、晶片和電動馬達運行的電動車卻有著不同的商業邏輯,這讓傳統汽車製造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為他們後來發現不能用生產燃油車的方式來生產電動車,否則就會因為成本過高而破產。
整體看起來,小米是中國科技產品領域的巨擘,在中國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並且擁有極具吸引力且價格合理的產品。再加上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以及來自寧德時代等成熟夥伴的電池,成就了其成功的秘訣。
另一關鍵是小米善用飢餓行銷,甚至社交媒體塑造熱度、再透過網路直播和分階段發布的手法,抓住了年輕人的心,引發長期的市場關注度,創造龐大需求也是成功秘密。
當然小米這一次的季度獲利並非保證其未來長期會成功,但卻給其他車廠多了一堂如何從電動車獲利的樂觀態度啊!(990字;圖1)
參考資料:
Xiaomi’s electric car business becomes profitable. Electrive, 2025/11/21
Xiaomi's EVs Turn Profit 20 Months After Launch. Chosun, 2025/11/19
Most Automakers Lose Money on EVs. How Is Xiaomi Turning a Profit Already? InsideEVs, 2025/11/19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