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借鏡日韓智慧城市發展之策略建議

瀏覽次數:16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台灣經濟研究院 發表於 2025年11月13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借鏡日韓智慧城市發展之策略建議

隨著人工智慧(AI)、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及5G等智慧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智慧城市(Smart City)逐漸從概念階段邁入實質應用階段,不僅著重於改善市民生活品質,更是促進資源應用、城市治理、環境永續與產業創新轉型的重要發展策略,城市智慧化程度已成為國家數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以日本及韓國為例,日本提出「社會5.0」(Society 5.0)概念,推動AI、機器人與城市基礎設施整合,透過「機器人友善環境」計畫,制訂人機協作在智慧建築相關標準,推動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智慧城市;韓國依據《國家綜合交通系統效率化法案》(국가통합교통체계효율화법),以法制體系與ITS架構引領智慧交通發展,邁向智慧移動城市。

我國亦積極擘畫智慧城市發展,今年提出「AI新十大建設」,基於我國半導體優勢,布局智慧應用、關鍵技術及基礎建設等重點面向,融合AI創新能量,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慧島」,以實現全民智慧生活圈,推動人類生活轉型。有鑑於此,本文檢視當前我國智慧城市政策趨勢,透過研析日本與韓國智慧城市發展的策略與經驗,以強化我國智慧城市轉型與治理創新發展。
 
一、臺灣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我國透過厚實的精密機械、半導體及自動化製造技術優勢,積極推動我國數位基礎建設與產業鏈,尤其行政院於2016年所提出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2017-2025年)」(以下簡稱「DIGI+方案」)中,主要目的是促進我國數位經濟創新發展,同時提高國人的生活品質,打造我國特有的「智慧國家」藍圖。

隨著供應鏈重組與AI技術快速發展,行政院於2021年成立「智慧國家推動小組」,重新擬定「DIGI+方案」,提出「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聚焦於數位基盤、數位創新、數位治理、數位包容等4大主軸策略,落實「2030 實現創新、包容、永續的智慧國家」目標。

目前行政院正擬定新的「智慧國家方案2.0」,聚焦在智慧科技、智慧產業、智慧治理與智慧共榮等4大主軸策略,實踐「智慧科技島.數位新社會」的願景。為落實該願景,我國於2025年6月17日提出「AI新十大建設(草案)」,將透過投入半導體、量子電腦、機器人、AI等關鍵技術,並以AI雲端串連智慧城市應用,聚焦於旅宿、餐飲到服務業等產業之智慧化,推動「全民智慧生活圈」,強化產業創新服務,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AI島」。

整體而言,我國智慧城市與智慧國家政策已逐步形成由基礎建設、創新應用到產業化發展的完整推動架構。然而,面對國際競爭與技術快速演進,我國仍須持續強化法規規範、地方發展落差、資料整合與跨域協作等面向,以確保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在全球數位生態中維持長期競爭優勢。


二、日韓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本文主要參考日本與韓國近年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之相關政策。

(一)日本:制訂人機協作規範標準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基於「社會5.0」的超智慧社會概念,於2019年提出「透過機器人推動社會變革的計畫」[1],聚焦在建置「建立機器人友善環境」,成立「機器人應用模式推進工作小組」,針對設施管理、零售餐飲服務、食品服務、物流倉儲等4大領域,與產業合作制訂機器人移動於操作標準,並持續推動發展相關關鍵技術(詳見表1)。

2024年除了完成機器人在建築內設施的協作標準外,亦開始投入制訂醫療公共區域、建築設備協作、多台機器人管理控制等規範,並在長崎體育場進行機器人實證實驗,將機器人從封閉的產業區域逐步擴大應用至開放之服務業區域,邁向人機協作的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機器人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中,亦特別強調與新興科技的之結合,以提升人機協作效率與智慧城市應用的普及性。以零售與餐飲服務領域為例,2020年透過導入AI影像識別與分析技術,機器人可自動辨識商品、顧客行為與環境狀況,進而優化服務流程與營運決策。2022年建立AI共通平台,整合商品影像擷取裝置、資料規格與資料庫,確保不同系統間的互通與數據共享。不僅提升機器人感知與決策能力,也讓企業能以標準化資料進行跨場域應用,擴大智慧零售與自動化服務的創新潛能。整體而言,新興科技的導入為機器人提供了「學習、判斷與互動」的基礎,使其從單純的操作工具轉變為具智慧協作能力的夥伴,推動人機共融的城市發展。
 
表1 日本「透過機器人推動社會變革的計畫」特定領域推動項目
年份 設施管理 零售餐飲服務 食品服務 物流倉儲
2020
聚焦機器人乘搭電梯的通訊規格與操作方法
聚焦識別影像資料技術
聚焦適用於機器人裝盤與抓取的包裝容器,以及相關機器手臂
-
2021
聚焦機器人乘搭電梯的通訊規格
針對不同環境因素制定機器人應具備的技術規格
研發影像資料分析基礎設施
研發電鍍機器人系統及相關包裝容器,同時研發容器封口機
-
2022
制定機器人在電梯、門之間協作的標準
制定設施物理換的標準
制定多台機器人群組管理控制標準
成立「機器人友善設施推廣組織」
透過AI共通平台技術,研發商品影像擷取裝置、商品影像資料規格、商品影像資料庫
研發小型、廉價服務型機器人系統
建立租賃機制促進採用率
考慮制定容器與托盤標準
制定自動化設備控制管理系統標準
制定業務實踐相關業務標準
制定物料量波動均匀化標準
2023
制定機器人與建築内設施協作標準
制定設施物理環境標準
制定多台機器人群組管理控制標準
-
研發適用於廣泛食材的友好容器
研發適合中小企業使用的機器人友好容器、頂部密封包裝機
制定相關自動化機械標準
研發有助於物流設施自動化的滾動式箱式托盤車樣板
研發適合物流設施的協作機器人
2024
發布機器人與建築内設施協作標準
研發資源管理系統對多台機器人群組管理控制標準
在醫院公共區域進行搬運試驗,制定人機共存系統與規則
制定機器人與建築設備協作標準
在長崎體育場城進行機器人應用實證實驗
-
擴大機器人系統實施範圍與功能,包括研發研發食物轉盤過程的生產線系統、運輸溫室與冷藏層的機器人標準等
-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此外,為擴大機器人的普及與在地化應用,METI於2025年7月啟動「國家機器人區域協作網路」專案(Robotics & Regional Initiative Networking Group, RING),將政策重點從大型企業與都市集中區域,擴展至中小企業與地方城鄉,以解決日本各地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RING」專案主要透過設立「機器人引進支援中心」,建立地區交流平台與導入輔導制度,依照2019年開始執行的「透過機器人推動社會變革的計畫」建立的機器人產業鏈基礎,協助地方政府及中小企業導入機器人應用,並鼓勵地區共享導入經驗與標準化成果。此一機制讓機器人應用不再集中於大企業或都會區,而能逐步滲透至地方產業與社會服務場域,完善跨區域的智慧城市生態鏈。[2]

整體而言,日本機器人生態鏈已透過「機器人友善環境」制度建立起從法規、設施設計到運作安全的全方位體系,針對可配合機器人運作之空間設計、動線配置與安全規範進行評估與標示,促使自動配送、服務型及長照支援機器人進入多個公共與商業空間運行,大幅提升社會接受度與產業信任。隨著法規及RING專案推動的在地支援體系,日本成功由技術研發導向轉為「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實證導向模式,並建立可持續運作的制度與環境,使機器人真正融入人類社會,達到人機共融的智慧城市目標。

 
(二)韓國:以法制體系與ITS架構引領智慧交通發展,邁向智慧移動城市
韓國依據《國家綜合交通系統效率化法案》(국가통합교통체계효율화법)規定,每10年制定一次國家智慧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總體規劃,並每5年進行定期檢討。同時,為促進新興技術有效導入與應用,持續修訂其ITS架構,2025年延續運用3.0更新版,推動更智慧之交通運輸生態系統。

1. 制定《ITS 基本計畫2030》邁向智慧移動城市新願景
依據國家ITS總體規劃所制定的中長期行動方案,2021年修訂《ITS基本計畫2030》,指出韓國應結合AI、大數據與數位孿生等新興技術,推動交通系統現代化,建構智慧移動出行環境,以實現「安全」、「效率」、「創新」與「便利」四大發展目標。[3]

 
(1) 安全:打造可即時預防與應對的智慧道路交通環境,建立能自動偵測事故、停車、倒車等突發狀況的無盲區監控系統,並強化現場邊緣運算功能,使系統能自主分析與即時反應;整合視訊、雷達、光達及聲音感測器,提升惡劣天候下的監控能力,並結合自駕車與無人機收集三維交通資訊,支援主動交通管理,針對事故多發與結冰路段,建立即時路況與施工管理系統,並運用AI偵測墜物風險;另推動行人與車輛防撞預警、智慧照明及動物防撞系統,全面防範道路危險,並建立即時共享的綜合路況資訊平台,提供精準安全風險預警服務。
 
(2) 效率:建設以AI為核心的道路交通資訊中心,能自動診斷交通流量變化、預測事故與壅塞,實現自主管理;推進公私部門資料共享,促進多元交通服務創新;加強基礎設施、車輛與中心間的即時互聯,推動智慧訊號系統與緊急車輛優先控制,優化交通與道路使用效率,並藉由數位道路網路支援自動駕駛安全運行,實現高效、安全的智慧交通環境。
 
(3) 創新: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建立虛實整合的交通管理系統,並結合雲端平台,持續收集並更新道路與駕駛資訊,提升交通運作的精準度與可預測性;推動主動式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創新,強化遠端管理與自我診斷功能,並透過智慧控制器與物聯網感測器監測橋樑、隧道等設施之狀況,同時以無人機進行高風險區域檢測,提升維護效率;導入智慧桿、互動式人行橫道與道路管理無人機,即時偵測風險、警示行人並清除障礙,構築安全、節能、可預測的未來交通環境。
 
(4) 便利:透過MaaS一體化出行服務,整合公共與私人運輸資料,建構共享平台並推動區塊鏈與MyData應用,提供安全、客製化的出行體驗;推動非接觸式公共運輸創新,導入自動檢疫、空氣品質監測與環保管理系統,提升乘車舒適度與健康安全,並以大數據為基礎,發展自動駕駛公共交通系統,優化營運效率與時空覆蓋;針對交通服務不足地區及弱勢族群,推廣需求響應型交通與無障礙出行服務,運用XR與AI技術提供個人化路線、緊急救援與輪椅友善自動駕駛服務,實現全民皆享的智慧交通福利。
 
2. 更新ITS架構促進新興技術導入智慧交通應用
為促進新興技術有效應用,韓國於2023年更新ITS架構至3.0版, 2025延續並運用。此架構作為「技術與系統協調藍圖」,其主要功能在於協調資訊服務、技術標準、系統整合與機構分工,確保不同系統間的互通性、兼容性與資源整合 。同時定義41項關鍵服務(詳見表2),涵蓋服務交付、邏輯架構和實體基礎設施的詳細規範,確保下一代交通系統能無縫整合並面向未來。[4]
 
表2 ITS架構3.0定義41項關鍵服務
安全 道路風險管理
  1. 劣質路面路段管理
  2. 劣質路面路段資訊提供
  3. 低能見度路段管理
  4. 駕駛能見度提升支援
  5. 道路施工路段駕駛支援
  6. 道路安全薄弱設施管理
  7. 碰撞預防支援
  8. 車輛異常行為資訊提供
事故應變與管理
  1. 緊急情況管理
  2. 緊急情況資訊提供
  3. 特殊地點緊急狀況管理
  4. 特殊地點緊急狀況資訊提供
  5. 事故自動通知
  6. 緊急車輛出入資訊提供
  7. 路邊設備狀態管理
效率 交通流量優化
  1. 即時交通流量管控
  2. 即時號誌控制
  3. 優先號誌控制
  4. 交通違規裁罰
  5. 交叉路口安全支援
  6. 行人安全通行支援
  7. 行人碰撞預防支援
低碳導向交通
  1. 交通污染管理與支援
  2. 基於環境法規的區域出入管控
便利 生活友善出行
  1. 公共運輸營運管理與使用支援
  2. 準公共運輸營運管理
  3. 綜合公共運輸預約
  4. 公共運輸票價收取
  5. 路線資訊提供
  6. 交通便利資訊提供
  7. 電子票價收取
  8. 合作車輛追蹤控制
  9. IVS前方資訊
專用車輛移動
  1. 專用車輛營運管理
  2. 專用車輛路線資訊提供
  3. 交通規則資訊提供
  4. 路線資訊提供
  5. 弱勢群體車輛安全運行支援
創新 交通資訊綜合管理
  1. 綜合資料管理
  2. 區域交通支援
  3. 基於需求預測的交通流量最佳化

三、建議
(一)制定適合我國人機協作共存的產業標準
隨著機器人應用逐漸從工業場域擴展至日常生活、公共服務與智慧城市領域,機器人社會普及化的趨勢已成全球共識。我國亦積極推動機器人與AI的發展,除了推動「AI新十大建設」外,亦在臺南設立「機器人研究中心」,結合產學研及產業園區,深化智慧機器人的核心技術研發、應用示範與產業鏈整合,加速機器人服務普及於智慧城市與日常生活各面向。

因此,我國機器人政策可借鏡日本「機器人友善環境」政策及日本警察廳所推出「人行道行走機器人實證實驗相關道路使用許可標準」,重點聚焦在旅宿、餐飲、物流等產業,制訂適宜機器人移動、操作等環境之標準與規範,建置我國人機共融的智慧產業。具體可由政府主導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優先選定國內機器人企業,在臺南「機器人研究中心」區域相關產業制訂機器人友善環境標準,並推動機器人測試與應用的標準化場域,最後擬定「機器人導入指南」,以協助更多領域之業者導入機器人應用,提高社會接受度,達到人機協作的目的,促進智慧城市發展,落實「智慧科技島.數位新社會」願景。


(二)設立「機器人引進支援中心」實踐智慧城市願景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導入機器人應用可有效改善人力短缺與生產效率,但仍面臨成本、技術門檻與維運管理等挑戰。借鏡日本「RING」專案的推動經驗,我國可考慮於重點城市或產業聚落設立由地方政府、企業與專業協會共同運作的「機器人引進支援中心」。該中心可提供技術導入諮詢、機器人選型評估、操作訓練、維修服務及補助申請協助等一站式支援機制,降低中小企業在導入初期的技術與資金壓力,並透過集中化的共享測試場域與應用驗證平台,促進供應商、系統整合商與使用端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經驗交流,形塑區域性「智慧服務創新生態系」。

此外,支援中心亦可作為政府政策與地方產業需求之間的橋樑,協助蒐集機器人應用成效,提供後續政策調整與法規修訂的依據。長期而言,建立此跨域支援平台不僅能擴大機器人技術在製造、物流、長照與市政管理等領域的普及應用,更能加速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三)建立我國智慧交通專法與長期發展機制,實現智慧移動城市願景
我國現階段智慧交通推動主要依循交通部「智慧運輸發展計畫(114–117年)」推動AI、大數據、自駕車與MaaS等應用試驗,屬政策性四年期方案。各項推動多依部頒規範與地方施行細則執行。觀察韓國透過《國家綜合交通系統效率化法案》建立明確的法制基礎,要求每十年制定ITS總體規劃並每五年強制檢討,形成穩定的法定治理體系。其下位《ITS基本計畫2030》則提供全國統一的發展藍圖,結合AI、大數據與數位孿生等新興技術推動交通智慧化,並以法定架構確保系統間互通、標準一致與跨部門協調,強化政策推動的延續性與整合性。

建議我國可借鏡韓國《國家綜合交通系統效率化法案》之作法,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地方政府與產業界之角色分工,建立「總體規劃+滾動檢討」制度,以確保政策連續性與法制基礎。同時,可建立資料治理與共享的法制架構,例如韓國開放資料與MyData制度,明確規範公私部門間的資料交換、標準格式及個資安全機制,促進AI模型訓練與創新服務之合法與安全發展。


(四) 推動新興科技與智慧交通應用融合,打造智慧交通生態系
我國目前已於「智慧運輸發展計畫(114–117年)」中,積極導入AI、數位孿生、V2X等新興科技,以強化智慧交通系統的融合與創新。檢視韓國ITS 3.0架構的統一技術協調藍圖與41項服務分類模式,具備推動資料架構、系統整合與技術標準的協調化,確保跨區域與跨系統的互通性與兼容性。

建議我國以新興科技為核心,借鏡韓國 ITS 3.0 架構的制度化推動模式與服務分類方法,建立長期發展藍圖與技術協調機制,逐步打造兼具安全、效率、創新與包容的智慧交通生態系,促進新興科技於智慧城市中的永續應用與發展。(5023字;圖1)


參考資料:

[1]ロボット政策の方向性。経済産業省,2025/7/1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