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AI 機器人引領的地方城市活化模式:人口減少社會下的治理策略

瀏覽次數:14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謝采燁 發表於 2025年11月20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AI 機器人引領的地方城市活化模式:人口減少社會下的治理策略

日本正面臨人口減少、勞動力短缺與超高齡化加速的多重挑戰,地方都市首當其衝,從產業衰退、公共服務縮減到交通與生活基盤弱化,都使城鎮維持日常運作變得愈發困難。在此背景下,AI 與機器人技術(AI Robotics)被視為支撐地方再生的重要工具,不僅能補足人力缺口,更可能成為推動新型服務、重組地方產業與改善生活品質的核心動能。然而,要讓機器人真正走入地方生活,不能僅依靠技術本身,而必須從社會需求、使用場景與經濟可持續性出發。

三菱綜研的研究指出,日本的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即將迎來大幅成長,但成長幅度並非技術推動,而是隨著高齡化、照護需求擴大、物流與移動人力不足,以及農林業的勞動密度增加等需求牽引著機器人服務的「必要性」遠高於以往。市場預測顯示,照護支援、物流配送、清潔維持、接客與旅遊導覽、自律移動、遠端監控等領域將成為主要增長來源。尤其在鄉下地方的城鎮,由於人口稀疏化、公共交通撤退、醫療與商店縮減,替代性服務需求更強烈,使服務型機器人在地方城市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與導入迫切性。

然而,地方特有的環境也對技術提出更嚴苛的要求,道路狹窄、山區地形複雜、積雪、網路覆蓋不足、車流與步行路線混雜等,都使都市中常見的機器人運用模式無法直接複製。同時,使用者多為高齡者,操作簡易性、安全性、可靠性比技術新穎程度更重要,地方導入機器人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生活脈絡適配」,因此研究指出,應從需求反推技術,而非以技術尋找場景。

研究預估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以複數領域並行擴張,而日本的優勢領域將集中在高信賴度、自律控制、安全標準、場域融合技術等方面,尤其在地方生活場景中需要「安心・安全」的服務,關懷守護、巡視、遠端醫療支援與災害時的資訊蒐集等,日本製造的可靠性與社會受容度將形成市場根基。然而層面上仍存在三大阻礙:成本高、使用者認知不足與運維體制不完善,要讓機器人真正普及,必須在地打造運維人才、降低零件供應成本、並透過政策推動共通平臺,使企業不需為每個城鎮對應不同規格與制度。

日本地方城市與服務型機器人市場的未來將會相互交織,人口減少使地方需要機器人,而要在地方城市建設中導入 AI 機器人,核心理念不在於將機器人視為單一措施,需作為「地方基礎設施再設計」的一部分,必須與既有自動化技術與服務流程整合以確保其能真實解決社區當前的課題。三菱綜研指出導入時的兩大關鍵:首先是「共通化與在地化的平衡」,為降低成本並促進資料共享,基本規格需標準化;但因各地的規模、課題與需求不同,仍需根據在地情況進行流程數位化與客製化系統設計。其次是「跨領域的資料與系統連結基盤」,即建立城市作業系統/資料共享基礎平臺(即都市 OS),使不同機器人與自動設備可在同一平臺上運作,並藉由補助或誘因設計促進資料提供。

日本具備高品質服務文化與安全公共環境,長期以來 ATM、自動販賣機等設備皆能安心使用,形成適合 AI 機器人導入的社會基礎,要發揮這項優勢,健全法規制度及資料基礎建設將至為重要,才能使 AI 機器人成為地方創生與城市服務革新的關鍵力量。(1229字;圖1)


參考資料:
未来を担うサービスロボット市場のポテンシャルは?MRI 三菱総合研究, 2025/9/9
人口減少時代の地方都市維持・活性化とAIロボティクス。MRI 三菱総合研究所,2025/11/12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